辛苦賺來的錢拿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本指望實現保值增值,怎料市場風云突變,“財富增值”變成“財富絞殺”,萬千家財化為烏有。針對近期出現的投資者購買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巨虧的案例,專家警示,就沒有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
迷信外資銀行導致巨虧
總價值約1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5300萬元的虧損、打官司花了1200萬元、耗時3年……這看似戲劇般的情節卻是日本上市公司SOFTBRAIN集團創始人宋文洲的經歷。
2008年,宋文洲在渣打銀行購買了四款累計金額高達1億元的“境外股票掛鉤可轉換結構性票據理財產品”。兩個月后,因發生金融危機,宋文洲要求贖回,但被銀行拒絕。2009年6月,宋文洲將渣打告上法庭,要求解除雙方合同關系并賠償本金。經過三年拉鋸并付出1200多萬元費用后,2011年7月,法院終審判決渣打銀行違約,宋文洲獲賠5300余萬元。
2012年3月,宋文洲發現其渣打銀行賬戶中理財產品中剩下的450萬元(指理財產品結束運作后的余值)無法取出,而渣打給出的回復是“產品從未約定在A階段可以贖回,因此無法終止,若對產品合同有異議,可通過司法途徑解決”。
“千萬不可迷信外資銀行,也不可輕信客戶經理的口頭承諾,不要去碰自己不懂的產品,一旦出現問題,要注意搜集證據。”這是5月7日宋文洲在網絡訪談時,向網友傳授的關于購買理財產品的“維權心得”。
記者調查中發現,外資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有別于國內銀行理財產品。廣東金融學院金融系教授張純威說,外資銀行理財以信托類產品、結構性產品以及資產組合類產品居多,不確定性很大,能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概率較低。
產品說明書讓人看不懂
投資者對外資銀行理財產品有多少了解?記者在廣州外資銀行聚集的淘金路一帶隨機采訪了幾位金融消費者。
廣州退休人員陳伯說,他就是沖著相對高一些的收益去買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近來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均不超過5%,而外資銀行的則可以達到7%以上。”
陳伯購買的是一款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投資期限3年半,掛鉤標的是四只銀行H股,產品存續期內不可贖回,但若4只股票價格在某個觀察日或結算日均高于或等于觸發點,產品可以提前結束,并獲得8%的年化收益率。業內專家稱,這款產品的好處是,如果觸發事件發生,投資者可提前鎖定8%的收益。但風險在于,若產品到期之前觸發事件未發生,則收益為零,且產品不能提前贖回,流動性較差。
記者注意到,這份產品合同書的內容密密麻麻,小五號字體,且是繁體中文,年輕人通篇讀下來都覺得眼睛發酸。
信息披露少是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另一個問題。來自銀率網的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5月8日,外資銀行理財產品披露率僅為19.1%。
應該加大行業監管力度
宋文洲的經歷顯示,一些外資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時只強調收益率,風險評估流于形式。因此,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保持冷靜。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者一定要搞清楚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投資行為,屬于信托關系,而不是存款行為。這意味著銀行作為受托人可以管理或者處分委托人資產。因此,在售賣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有義務在產品說明書中仔細而全面地向投資者介紹產品潛在風險,并將此部分加以特別標注。
同時,監管層應加強監管,制定對誤導、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行為的懲罰性處罰條款,并且提供可行的集體訴訟體制。香港雷曼迷你債券風波、美國銀行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和解案和多起針對投資銀行的集體訴訟都表明,銀行必須對其售賣的理財產品承擔責任,這有助于規避銀行業的道德風險,確保金融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相關新聞
人民幣匯率有所回調
深圳特區報訊 在中美高層對話后,人民幣中間價上周有所回調,重新回到了6.28以上。
加上希臘政局混亂,令投資者對于歐債危機的擔憂升溫,避險資金推動美元高位震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近期料難以再創新高。
交通銀行資深外匯分析師葉耀庭認為,除了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的時機外,美元指數近日走強也是中間價回落的重要因素。法國和希臘大選結果帶給歐洲的應對債務危機的政治面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希臘最終退出歐元區。市場的擔憂情緒使美元繼續保持強勢,向80一線發起挑戰,非美貨幣紛紛下挫,人民幣對美元走軟也在情理之中。
5月期間,對人民幣中間價造成影響的事件還包括,ECB議息會議、美國財長蓋特納演講以及G8會議。中國銀行金融分析師侯雪萍認為,這些事件集中于歐美,將通過國際風險偏好和歐元走勢來間接影響人民幣匯率。展望本月,判斷中間價和即期價格將保持穩定,人民幣對美元突破6.26的可能性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