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你狠”又卷土重來。近日大蒜主產地批發(fā)價“一周漲一倍”,在短短20天時間內,收購價格已達到每公斤8元之多,且蒜農蒜商均出現(xiàn)觀望惜售的局面。
對此,不少網民表示,在經歷了2010年的“蒜你狠”和2011年大蒜價格大幅“跳水”之后,大蒜價格又出現(xiàn)暴漲,這種價格“過山車”實在讓人“傷不起”。網民認為,信息不對稱是大蒜暴漲暴跌的主因,投機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網民期待政府除了在經營模式和種植指導等方面有所作為外,還應當幫助農民更多渠道地獲得市場信息。
供求信息缺乏
不少網民認為,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其背后離不開簡單的市場規(guī)律——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價格反過來影響供求關系。農民在種植時依賴去年的價格,如果去年價格好,今年大家都種,就導致供大于求,價格暴跌;反之則暴漲。去年蒜價走低,大蒜主產區(qū)的種植面積大幅縮減,推動了蒜價的上漲。
也有網民表示,表面上看是供需失衡,實際上卻是產銷嚴重脫節(jié)的必然結果。農民很難及時獲得準確的需求信息和科學的分析指導,只是憑借經驗和不完整的信息碎片,決定生產的品種和數(shù)量。網民“李國祥”表示,農產品暴漲暴跌深層次原因,是小生產難以適應大市場需求。目前我國農業(yè)生產仍以分散經營為主,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突出,市場對接面臨諸多困境。價格上漲時農戶會盲目擴大規(guī)模,價格走低時又會一哄而散,從而造成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
當然,其他原因也助長了大蒜的漲價。網民“鐘新才”也表示,此次大蒜猛漲主要由于冬季北方蒜區(qū)出現(xiàn)旱情,加上春季的長時間低溫天氣,造成今年收獲期大蒜畝產下降。
投機因素推波助瀾
網民“鄭風田”認為,經濟作物一般隨行就市,通過集約種植能不受耕地面積約束,每畝產量很高,而且可一年多茬種植,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每畝收入能多40倍甚至上百倍。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自然會吸引那些有經濟頭腦的農民冒險賭一把,即使一年賠一年賺,其收入也遠好于單純種植糧食。這種冒險的種植方式也會導致種植面積的極不穩(wěn)定,從而致經濟作物價格出現(xiàn)更多暴漲暴跌的情況。
網民“云朵韻”認為,投機者的加入加劇了波動的頻率。除了一般跟風炒作外,近年來還出現(xiàn)商業(yè)性農民,當看到某些農產品價格高而有利可圖后,他們就通過貸款方式籌錢到農村大規(guī)模包地種植某種農產品。還有一些游資看準時機,并進入市場囤貨,造成農產品市場進一步供需不平衡,可能會推動價格進一步大幅波動,這種炒作行為也讓當?shù)剞r民陷入“豐收不賺錢、減產卻賺錢”的怪圈。
也有網民表示,近年來一些地方一直在打造本地的特色產業(yè),這從專業(yè)化分工來看沒問題,但也有些地方其實并不了解全國市場的種植行情,只是為了擴大本地某類作物的種植面積,單純在補貼、灌溉投資上向某一種作物傾斜,人為地誘導農民大量種植,結果導致產量暴增,價格暴跌。
打擊炒作與保證供應兩手抓
不少網民認為,雖然市場規(guī)律起著主要作用,但價格過大的波動并不是正常的市場現(xiàn)象,減少農產品不正常的價格大幅波動導致的“傷農”輪替,相關部門應有更大作為。
網民“袁軍寶”表示,首先,要重視提高農民種植養(yǎng)殖的組織化和規(guī)模化程度。加入合作社等組織,既可獲得規(guī)模效益共享市場信息,又可以方便地進行信息統(tǒng)計和種植指導。其次,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的農產品種植信息系統(tǒng)已十分必要。盡管我國的農戶數(shù)量眾多、農產品品種眾多,全部統(tǒng)計存在困難,但對于某些產品的重點縣市可以進行集中調度統(tǒng)計,及時進行種植意向調查,發(fā)布預警信息,從而有效避免盲目種植。
網民“王洪久”也認為,當前的農產品流通是大范圍、長鏈條的流通,其信息的披露尤其重要,各級部門各行業(yè)應及時統(tǒng)計相關信息,并通過權威渠道發(fā)布,政府部門要合理引導農戶安排種植結構,保持種植面積的相對穩(wěn)定。
也有網民提出,打擊炒作與保證供應兩手抓,既要給蒜農提供好各種服務,又要打擊囤積居奇。(記者 夏保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