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文化傳承心聲,讓我們一起傾聽! | 現場評論②
圖為游學營營員在敖漢小米博物館參觀合影。(中國臺灣網記者 李銳 攝)
關山可越,心域無疆。
現在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照鑒多遠的未來。連日來,“史向未來——中華文明探源游學營”一行參訪遼代歷史文化博物館、赤峰學院博物館、二道井子遺址博物館、紅山文化博物館、新州博物館、敖漢小米博物館、遼上京博物館,探訪魏家窩鋪遺址、紅山遺址群、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歷史軌跡與文明華彩呈現于一件件文物,凝結成一段段故事。一眼千年里,歷史在永恒中閃回,文明在傳承中煥新。
文物承載歷史,考古彰顯盛世。游學營營員穿越博物館的展廳,漫步考古遺址現場,在石器的創造里尋找煙火,在玉器的紋理間滋養文化,在陶瓷的釉色中邂逅彩虹,兩岸同胞不僅是在觀看文物驚嘆神奇,更是在探尋流淌于血脈中的文明脈動。行走在遼闊大地,觸摸華夏文明的根脈,感知歷史文化的根基,擁有自信前行的底氣。
歷史經緯豈容隨意涂抹。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罔顧歷史,歪曲事實,妄圖利用“臺獨”教材割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蒙蔽臺灣民眾,荼毒臺灣青年。如此數典忘祖的倒行逆施,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堅決反對和唾棄。
誰說文物不能言,就在心潮澎湃間。紅山玉龍,靈動的頭部微微上揚,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神秘;遼三彩鴛鴦壺,造型融合中原三彩工藝與契丹游牧審美,反映了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特征;契丹大字銀幣,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滄桑,見證了民族融合的變遷與輝煌。在敖漢小米博物館,碳化粟作為鎮館之寶,靜靜地訴說著滄海桑田。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讓小米的傳奇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
此次游學之旅,是對文明根脈的珍視,對文明薪火的敬仰。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闡釋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展現中國道路的似錦前程和文化底蘊。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這就是中華文化,她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基因里,都烙印上密碼印記。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著力增進文化認同,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共繪祖國統一的絢麗畫卷。(文/鐘廣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