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大罷免”劃上休止符,耗資16億的政治鬧劇宣告破產!
8月23日,臺灣地區民意代表“大罷免”第二輪投票中,民進黨以7:0吞下敗果,時隔一月再度被“剃光頭”。就此,由賴清德當局發動的“大罷免”正式劃上休止符,這場政治鬧劇的最終結果定格為“0比32”,民進黨徹底宣告失敗。
從7月26日首輪針對24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及新竹市長的罷免案全敗,到8月23日第二輪7名國民黨民代罷免案再度被“剃光頭”,這場0:32的懸殊比分,不僅暴露賴清德當局“以惡斗求奪權”的政治投機本質,也寫下“臺獨”分裂勢力背離民意的恥辱注腳。
實際上,在“大罷免”第一輪投票結果出爐后,島內反對推進第二輪罷免的聲音便甚囂塵上。不少外媒皆稱,“大罷免”加劇了臺灣政治對立,激化了社會矛盾。而身為“大罷免”幕后推手的“臺獨”分子曹興誠也在首輪慘敗后落荒而逃,并主動勸進放棄第二輪罷免。盡管如此,賴清德仍舊一意孤行,堅持一條道走到黑。
而最終的結果,也讓民進黨上下大為震驚:第二輪罷免的不同意票與同意票差距,從首輪的初步懸殊,直接擴大至接近2倍。“核三重啟”投票的并行結果則更具象征意義——盡管投票率未達通過門檻,但434萬張同意票對151萬張不同意票的三倍碾壓,揭示出臺灣民眾對民進黨“為斗爭而斗爭”的執政路線感到厭倦。臺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痛批,“投票率三成代表七成不贊成”的詭辯“毫無邏輯”,恰恰戳中民進黨面對民意海嘯時的慌亂與失語。
此外,英國《衛報》披露,臺灣“大罷免”的總成本約為16.2億元新臺幣,包括投票站的設置與管理、選民登記與驗證、選票印刷與運送、工作人員薪資與訓練、安全措施與監控。臺灣時事評論員邱毅認為,民進黨“大罷免”全面潰敗,“726”和“823”成績總計0比32,這代表臺灣民眾不支持無差別“大罷免”行為,所耗費的開銷應由民進黨承擔,賴清德應該公開道歉。
16億元的社會成本背后,是臺灣基層民眾實實在在的民生損失。當賴清德當局將資源傾注于政治清算時,臺灣正面臨國際關稅談判壓力、經濟疲軟、詐騙橫行等現實危機;當“抗中保臺”從選舉口號淪為政治追殺的工具時,臺灣社會的政治信任基礎正被民進黨系統性摧毀。正如“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所說,“大罷免”是“最撕裂社會、社會成本最高”的政治惡招,其客觀效果只是加深了藍綠對立,讓基層民眾成為派系斗爭的犧牲品。
而更讓民進黨心驚的是,“大罷免”慘敗引發的內部地震,遠比外部民意反彈更具戲劇性。臺立法機構民進黨黨團“7長”中5人宣布辭職,僅剩柯建銘與王義川還厚著臉皮留任。柯建銘強行“慰留”的表態,與網民在其社交媒體下“要求負政治責任”的潮水般留言形成辛辣對比,“禍臺三人組”的標簽更暴露其策動罷免的私心。民進黨內部“全亂了”的焦慮氛圍,實則是“臺獨”路線破產的必然反噬。
32:0代表什么?是數以萬計選民的憤怒。在臺立法機構,民進黨在僅占51席的少數黨格局下,“大罷免”本是其扭轉劣勢的投機策略,卻因背離民意淪為自毀長城的“神操作”。如今藍白陣營合作趨緊,國民黨借罷免案間接完成了地方選舉動員練兵,而民進黨不僅丟失民意基本盤,更讓“抗中保臺”口號徹底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臺灣時事評論員周錫瑋直言,“抗中保臺”,保的不是臺灣,而是“臺獨”,島內民眾該醒了!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80年前,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勠力同心、浴血奮戰,付出巨大犧牲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用鮮血和生命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譜寫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光輝篇章。9月3日,中國大陸將舉行盛大閱兵式,向全世界展現捍衛和平的堅定決心、強大的國防實力以及對歷史正義的堅守。
反觀賴清德之流,不僅完全喪失民族立場,刻意無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實,甚至以各種政治鬧劇破壞臺灣的和平穩定,消耗社會資源,制造對立與分裂。在歷史的進程中,正義與和平的力量始終是主流,民進黨若繼續逆潮流而動,必然會被歷史所唾棄,只有回歸到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道上,才是臺灣真正的出路。(文/王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