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141億元(新臺幣,下同)的淡水大橋前天動工,此事引發(fā)臺灣媒體的強烈關(guān)注,被稱為是繼金門大橋之后,馬英九任上第二座被終結(jié)的“選舉浮橋”。“選舉浮橋”這個臺灣特有的詞語著實形象,選舉時就浮出水面,選后就沉下去,下次選舉前再浮出來,選后又沉下去,如此周而復(fù)始,導(dǎo)致金門、淡水這兩座“浮橋”存在約20年之久。
提到“選舉浮橋”,筆者想到另一個臺灣特色詞匯——“蚊子館”,與前者不同,后者是指公共工程已經(jīng)建好,只不過被閑置,最后成為蚊子的“安樂窩”。這種“蚊子館”可是遍及臺灣各地,屏東機場航廈樓2005年才啟用,但由于缺乏人氣淪為“蚊子機場”,目前已停用;臺灣不少地方都建有客家文化館、原住民文化館,筆者駐臺采訪時也曾去過幾處,里面大多是空空如也,沒幾個人前來觀光;此外,島內(nèi)一些體育場館、購物中心也都淪為“蚊子館”。
造成臺灣“蚊子館”層出不窮的原因是規(guī)劃不當、重復(fù)建設(shè),選前信誓旦旦打包票,選后硬著頭皮上馬。至于候選人允諾要建的大型橋梁,因為投資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元,政府一時拿不出,也只能長期淪為“選舉浮橋”。
千呼萬喚始出來,這些“浮橋”終于動工了,但建成后真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嗎?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為例,金門戶籍人口約10萬,其中小金門不足1萬,而常住人口則更少,真需要花五六十億元建一座橋嗎?至于其觀光作用,以金門的接待能力,未來大橋建成后,會多來多少觀光客呢?再談?wù)劦髽颍浣ǔ珊蠊π瑯佑蓄H多疑問:用141億元換河兩岸之間交通縮短20多分鐘是否合算?拉動觀光的預(yù)期能否順利達到?
如果決策不當,這些“命運”多舛的大橋或?qū)⒅氐浮拔米羽^”的下場,再耀眼的民主光環(huán)也掩蓋不了浪費的陰影,少數(shù)人可能會獲益,社會大眾將為此買單。(海峽導(dǎo)報記者 薛洋)
[責任編輯:范斯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