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因勢利導優化經濟布局
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政治優勢,對于保持國家戰略的連續性穩定性,確保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張藍圖繪到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蓄勢的關鍵時期。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沖擊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戰略性前瞻性優化經濟布局,進一步夯實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鞏固提升國家發展安全水平。從這個意義上看,因勢利導調整優化經濟布局,不僅是應對復雜外部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破解國內發展矛盾的現實路徑,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因勢利導調整優化經濟布局,前提在于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先后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成為接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作出系統部署。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于近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公開征求意見,標志著我國規劃制度體系朝法治化建設方向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要立足內需主導,強化“雙循環”戰略支點。“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顯著特征和優勢。近年來,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凸顯,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持續強化。要進一步鞏固制造業優勢,同時加快推動供需結構升級,不斷增強內需驅動力。需要指出的是,構建“雙循環”并非被動收縮,而是通過更高水平開放實現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中的新優勢。
要突破行政壁壘,實現生產要素高效配置。區域經濟優化布局要結合主體功能區戰略,堅持差異化定位,鍛長板補短板,通過優勢互補實現整體競爭力的提升。要加快要素流通改革,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數據等要素更好跨區域流動。同時,統籌強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聯動發展,形成“東西互濟、南北貫通”的區域經濟格局。
要強化雙輪驅動,推動創新發展與綠色轉型并進。在“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下,優化經濟布局需以創新驅動與綠色轉型為核心抓手,實現產業升級與生態效益的深度融合。要善抓數字經濟新機遇,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以產業鏈協同創新重塑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健全綠色激勵機制,引導更多資本流向創新研發、低碳產業,加快形成綠色供應鏈。
需要強調的是,調整優化經濟布局,需堅持系統觀念與底線思維,更加注重統籌發展與安全,在開放合作中鍛造核心競爭力,最終構建起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發展格局。這一過程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須貫穿始終,這既是方法論,也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根本之策。(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