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視角、戰略思維,都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來”——習近平總書記河南考察紀實
原標題:“把歷史視角、戰略思維,都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來”
——習近平總書記河南考察紀實
初夏時節,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河南考察調研。
居中國之“中”,躍黃河、依秦嶺、臨太行。人口大省、經濟大省、農業大省……時間將河南的書頁延展得很長,等待賡續的書頁正徐徐鋪展。
中國對于歷史的理解,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是以百年、千年為計。”
大歷史觀里的一域一隅,深深淺淺地鐫刻下大黨大國的行進足跡。河南之行,兩天時間觀感深刻。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
“中部地區,怎樣崛起?黃河流域,怎樣高質量發展?把歷史視角、戰略思維,都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來。”
七十多年的跋涉
“這條路是走對了”
5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考察。
該公司前身為“一五”期間建成的洛陽軸承廠。1954年,田野里,洛軸立起第一根測標。那是新中國向著工業化夢想進發的最初歲月。“一五”時期我國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有7個布局在洛陽,除了洛軸,還有礦山機械廠、耐火材料廠、拖拉機制造廠等,總書記對此了如指掌。
這些企業伴著共和國的發展一路向前,有過輝煌,跌過跟頭,幾經探索。軸承,工業的“關節”。“挺起民族軸承工業的脊梁”,洛軸的誓言里刻著拼搏和壯志。
展臺上,有以毫米計的精細件,也有應用于風力發電機、盾構機的大塊頭;生產線上,智能機械臂正精細作業,各項參數實時顯示。習近平總書記細細察看,不時駐足詢問,詳細了解洛軸的改革發展之路。目光所及,心中所思,新中國在工業化之路上那些縱橫交錯的印記、淬火成鋼的榮光撲面而來。
憶起“過去的洋火、洋皂、洋鐵等靠買進來”,感慨“一窮二白的中國,156個項目開始了工業建設”,贊嘆“我們奮發圖強,靠自己的力量,搞起‘兩彈一星’”,進而談到“今天我們成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話語間有滄桑,更有豪情。
歷史的變遷,國際的對比,讓一個結論無比清晰。總書記堅定地說:“我們堅持走自主發展實業的道路,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工業、制造業,這條路是走對了!”
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定。
中國是否要堅持發展制造業?黨中央態度堅定,“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卓越的戰略眼光,引領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持之以恒布局發力,換來的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一步步夯實。
洛軸的跨越,正是一個觀察樣本。企業負責人告訴總書記,10多年前,高端軸承還“摸不著”,近年來,得益于技術升級,產品工藝水平明顯提升。去年,高端軸承產值已經占到企業總產值的七成。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制造業的躍遷,靠的是什么?
一個答案,是科技賦能。
征途未有窮期。創新鏈和產業鏈銜接,從“造得出”到“造得精”、由“大”轉“強”,每一步攀登,都有科技的支撐。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感觸很深。
“現代制造業離不開科技賦能,要大力加強技術攻關,走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子。”這句話,講的是方向。
“遭遇‘卡脖子’,倒逼我們自己干,反而浴火重生、鳳凰涅槃。”這句話,論的是精神。
創新,勢必遇荊棘、激流、險灘。唯有認準了方向,秉持一往無前的勇毅、愈挫愈勇的堅韌,方能迎風破浪向前進。
這也正是中國一路走來的模樣。
一個答案,是人才支撐。
洛軸負責人匯報,當地“一廠一所一校一院”模式有力促進了軸承行業的發展,總書記對此表示肯定:“這里發展軸承產業的生態好,就是產學研一體化。”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打破藩籬、推動協同變革,各地如火如荼推進開來。
“到廠里多久了?”“什么學歷?”“上崗培訓是怎么做的?”“收入怎么樣?”同洛軸職工們交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人才的成長路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總書記思慮深遠:“人才是希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夠真正實現。”
五千多年的滄桑
“多到實地去尋溯”中華文明
五千多年文明血脈,四千載城邑肌理,十三朝古都盛景,濃縮于洛陽。
跋山涉水的中國,一次次回望,泱泱文脈、九州精華飽含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這一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白馬寺、龍門石窟考察調研。
穿越千年風霜的白馬寺,矗立著最早的譯經道場。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講過“白馬馱經”的典故,借此闡釋文明的交融互鑒。
古樹裂紋里鐫刻著時光印記,瓦當斗拱間沉淀著歷史塵沙。中軸線上,各大殿由南向北一字排開。石馬、造像、碑刻,俯仰間都是歷史文物。“馬寺鐘聲”的絲路回響,梵音漢韻的文明對話,無不詮釋著中華文明的包容與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慢步細看,目光望向歷史深處。一部中華文明史,推崇的是“五色交輝,相得益彰”,終因兼收并蓄而歷久彌新。他放眼長遠:“白馬寺見證了佛教傳入、發展并不斷中國化的進程。歷史證明,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完全正確的,要積極引導宗教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洛陽之南,兩山對望,伊水中流。“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龍門石窟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佇立于賓陽三洞前,凝望、思索。“萬穴列巖壁,三龕獨雄夸”,伊闕佛龕之碑“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總書記憶起一段往事。他當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去隆興寺調研時看見一塊隋碑,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很多地方已經風化,他當即要求采取保護措施,后被證明是重要的書法文物。何謂“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方寸間見情懷。
游客們沸騰了。他們欣喜地朝著總書記的方向,紛紛簇擁過來。
“你們是從哪里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微笑著和大家打招呼。
回答聲此起彼伏。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有耄耋老人、垂髫孩童,更多的是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年輕人。
這時,有人高聲說,我們是來看小學課本里的古跡。
笑聲里,總書記親切地對大家說:“都是慕名而來啊!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多到實地去尋溯。”
“尋溯”,溯的是根和源。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始終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從文明星河的賡續,想到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興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古陽洞里,云岡遺風猶在,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中原風格”也開始顯現。
一群文物保護工作者,正埋頭作業。交流時,他們如數家珍地向總書記介紹起面前的精粹:“龍門二十品”,這里獨占十九品,“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揮灑著“魏碑體”的精華。
轉過山脊,奉先寺的巨像沐光而立,“大唐風范”撲面而來。或雍容,或稚樸,或雄偉,規模之宏大、氣勢之莊嚴,令人嘆為觀止。遙想當年,山峽空谷、斧鑿激越,浩大工程何其壯觀!習近平總書記感慨萬千:“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離開龍門石窟之際,總書記佇立草木豐茂的伊水之畔,遙望西山千龕拱列,盡覽博大文明氣度。粼粼波光的伊水,靜靜流淌。對岸,北魏的鏨痕、盛唐的鑿印,崖壁間鐫刻著恒久的文明印記。
文明如水。歷史長河里,多元文明在中華大地遇見、對話、互鑒、融合,匯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時間來到今天,需要在時代的激蕩中不斷去溯源、去尋根、去汲取精神力量。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小朋友們“從小樹立文化自信”。
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
一個又一個五年的接續
“堅定信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五年規劃,在遠景目標下一個接續著一個,“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韌性由之而來。
就在赴河南考察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加強調研論證,廣泛凝聚共識”。
在20日上午的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及五年規劃:“這實際上是中國的一個特色。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充分尊重民意并且符合實際的全面系統的規劃,并且有超強的執行力來落實這些規劃。”
全局與一域,治國理政必須把握好的一對關系。既要有“全國一盤棋”的統籌謀劃,也離不開各區域各展所長。惟其如此,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方能活力奔涌。
“在黨中央統領的大局下,各區域不要跟著別人走、簡單模仿,要看自己的優勢在哪里,怎么取長補短、怎么揚長避短。”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方法論。
匯報會上的兩個關鍵詞,生動展現著對全局與一域的辯證把握。
第一個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既重視破除當下掣肘,也著眼夯筑長遠韌性。
“今年的小麥種植面積,是增,是穩,還是降?這次旱情,會不會影響你們的收成?”一席話,思慮的是中國飯碗的穩固。
聽了省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情況匯報,馬上詢問:“河南當時的貧困人口有多少?”這,關注的是民生兜底的精細。
“保護生態,不是說都要建成花園、公園。”這,倡導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
“要堅定信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道。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這是當前有效應對逆風逆水的戰略抉擇,說到底就是每一個區域在作答每一道發展命題時,都再實一些、再細一分。
第二個關鍵詞,高效能治理。
“河南人口總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動量都比較大,社會問題復雜多樣,必須扎扎實實加強社會治理。”
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著眼固本培元,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落實黨的領導,健全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
“楓橋經驗”如何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要心中有數、未雨綢繆、主動作為,不能等出了事才去抓工作,老是當救火隊長是不行的”“要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不能好事、栽花的事攬著做,難事、得罪人的事推給基層做”,總書記講得樸實、看得深刻,“矛盾一是不能積累,二是要做好分類處置。要堅持群防群治,把矛盾在基層化解掉”……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社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有系統思維和配套舉措。“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明確要求,著眼的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這道艱巨而繁重的時代課題,正在由14億多人共同作答。
永遠在路上的堅定
“讓鐵規矩長出鐵牙齒”
中國式現代化,沉淀著一代代人的夢想和奮斗。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初步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到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再到新時代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上闊步前行……誰能想到,一個曾經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中國,能在70多年的時間里創造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奇跡?
“只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這正是讀懂百年大黨的精神密碼之一。
這次河南之行,正值全黨上下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再緊思想之弦、再礪初心之刃,關乎黨的執政基礎,關乎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中央八項規定是黨中央徙木立信之舉,是新時代管黨治黨的標志性措施。”擲地有聲的話語,鐫刻著何等決心和毅力,又濃縮著多少改變與躍遷!
曾經長期在地方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作風問題的種種表現洞若觀火:違規送月餅、送粽子、送賀年卡、送掛歷,一度屢禁不止。
中央八項規定一子落地,作風建設滿盤皆活。十余年淬煉,黨風、政風為之一新。
取得今天的成效,原因何在?以上率下,抓住“關鍵少數”,是其中關鍵。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河南,是去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鄉村與干部群眾座談。這次河南調研,一如既往輕車簡從,直奔一線。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身體力行、諾于前而后踐。
中央八項規定改變中國。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在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愈發艱巨的今天,尤需各級黨員干部以優良作風凝心聚力、干事創業,勇挑最重的擔子、能啃最硬的骨頭、善接燙手的山芋。
匯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要清醒看到‘四風’問題的頑固性、反復性,要看到反彈回潮、隱形變異。”
面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置若罔聞”,還是“猛擊一掌”?關乎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總書記思慮的是黨心民心,是執政的根基:“‘四風’問題只要存在,就要以攻堅戰、持久戰的姿態堅持打下去。”
學習教育中的形式主義,本身就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背道而馳,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指出:“不要把寫了多少萬字的學習心得作為學習成績”“講空話、搞作秀,毫無用處”。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是基于歷史規律,黨中央一再指出:中央八項規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規定,而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
聽了河南省負責同志的匯報,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學習教育開展了兩個月,要在一體推進學查改上下功夫。“切實把作風硬要求變成硬措施、讓鐵規矩長出鐵牙齒,確保學有質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大河奔涌,泱泱中華文明的過去與未來在這里交匯。
由河南之行,洞見中國式現代化接續奮斗的光明前景,聆聽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砥礪向前的鏗鏘足音。
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胡澤曦 新華社記者 張曉松 朱基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