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藏香連山海 產業援藏促振興
中新網福建新聞5月22日電 (傅捷敏 盧鈺瑩)藏香,被譽為“藏域三寶”之一,源自古老的象雄文明,其制作技藝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然而,手工低效、標準缺失、銷路閉塞的困境,讓這份香氣難出雪域。三年來,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的精準幫扶下,藏香產業實現蝶變:如今,電商直播間藏香銷售“爆單”頻現,新藏香品牌已從高原走向全國。
前不久,昌都市洛隆縣標準示范型藏香生產基地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昌都藏香產業邁入了快速發展新階段。2025年,昌都藏香產業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產業援藏典型案例。
破局:從“高原作坊”到“標準化工廠”
西藏昌都市邊壩縣顯俄藏香廠曾經是個小型合作社,村民們在閑暇時有一搭沒一搭地做些手工藏香。“我看他們生產的時候都是憑感覺拿原料,這個拿多少,那個拿多少,沒有執行標準,而且生產出來的藏香沒有批號,相當于‘三無’產品。”業者康健雖然覺得藏香產業大有可為,制作卻十分不規范。于是,他找到了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
正巧,自2022年7月進藏以來,福建援藏干部就注意到了昌都藏香產業的發展問題。長期依賴手工作坊,產品規格不一、質量參差不齊成為制約藏香產業的首要難題。
以“標準化”為突破口。2024年3月,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的促成下,國家香檢中心昌都業務中心正式落地昌都,為藏香產業的標準化生產、檢測、科研提供了“家門口”的便捷服務。此外,經過前期深入調研,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發現昌都藏香與福建永春香的產業發展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永春香產業的發展經驗和優勢,對昌都藏香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引導意義和幫扶提升作用。
福建省永春縣,“中國香都”,是中國香料的四大生產基地之一,也是香文化的融匯之地。永春香的制香技藝被列入國家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樣是非遺技藝的藏香與永春香相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基于此,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陸續投入2000余萬元資金,2025年在洛隆縣建成了一個標準示范型藏香生產基地,引入永春制香技術專家駐場指導,推動生產線改造升級。有了標準化廠房,原本生產周期至少1個月的藏香,如今最快5天就能出廠。
拓市:從“非遺手藝”到“致富引擎”
來自昌都洛隆的朗卡次旺前不久剛從福建永春培訓完回到家鄉。他在朋友圈中激動地寫道:“從藏地到永春,一趟香道求學之旅,滿心都是收獲!感謝組織方提供平臺!”朗卡次旺要感謝的組織方正是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這趟培訓,為朗卡次旺解開了心里一個最大的疑問。“我們藏香是純天然藥材而制,我一定會堅守藏香的傳統技藝。但現在情況是,手工的產量低、銷路差。我就一直想把包裝也改進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提升銷量。這次看到福建永春很多新型的包裝設計,未來我們藏香也會有更大的突破。”身為藏香制作技藝傳承人的朗卡次旺對兩地交流制香技藝的舉措贊不絕口。
“如何打通市場銷路?”朗卡次旺的疑問,也是大部分手工藏香生產者的急難愁盼。為此,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多措并舉:搭建閩昌兩地香產業互學互鑒平臺,組織昌都市藏香產業與文化交流赴閩研修班,前往福建永春、仙游、廈門等地交流學習,把先進經驗帶回昌都落地生產;組織專家赴昌都為藏香從業者培訓;聯合福建商學院成立“昌都特色產品運營中心”,搭建電商直播間,通過商務運營、直播帶貨、品牌打造等方式,極大提高了藏香品牌的知名度和關注度,加快推動昌都藏香產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國。
事實證明,標準化的藏香很受市場認可。前不久,昌都藏香首次“登陸”國內頭部電商直播間東方甄選平臺,短短幾分鐘,產品售罄。曾經的“作坊小商品”已成為了“全網爆款”。
展望:助力藏香產業轉型升級奏響山海協作新章
藏香,既是文化,又是經濟,更是民生。
為了推動昌都藏香產業高質量發展,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立足昌都產業基礎,按照“項目帶動、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的思路,明確“形成一個生產基地、創建一個展示中心、打造一個知名品牌、帶動一個特色產業、實現一個致富群體”的“五個一”藏香援藏工作目標,以技術和文化交流合作,打造新藏香品牌、開發文創產品和數字化營銷等為切入點,助力和引導昌都藏香產業轉型升級。
在“五個一”目標的引領下,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著力項目示范引領,推動昌都市洛隆縣藏香生產基地和閩昌新藏香文創工坊的建設。同時,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還指導成立了福昌香業公司,成功打造了永春香與藏香融合,香味更淡雅、受眾群體更廣的“福康巴”品牌新式藏香,并在“6.18海創會”“9.8投洽會”“農博會”等多個展會上展示該藏香產品,在抖音等多個電商平臺進行推廣,品牌效應初步顯現。
“未來,我們會通過以工代訓的培訓形式,吸引昌都周邊的傳統藏香企業經營者參與進來,共同把藏香產品做得標準化、符合內地市場需求,以此帶動昌都整個藏香產業的發展,帶動鄉村振興。”西藏昌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高級工程師、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徐恬說。
從雪域高原到東南沿海,閩藏兩地以香為媒,鋪就了一條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交融的共贏之路,彰顯了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從文化保護到經濟賦能的創新突破,為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范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