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半年報”折射中國經濟三大優勢不變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電 題:“半年報”折射中國經濟三大優勢不變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上半年中國經濟成績單15日出爐。這份被國家統計局評價為“迎難而上、穩中向好”的“半年報”,折射出中國經濟三大優勢不變。
一是廣闊市場不變,這從消費熱度的持續回升可見一斑。
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5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5.4%,比一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
從“以舊換新”的政策效應,到LABUBU等國潮品牌的“破圈”效應,再到“蘇超”的溢出效應,新產品、新場景、新趨勢層出不窮,讓人們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成長性更具信心。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最近在江蘇南通觀看了一場“蘇超”比賽。體驗賽場火爆氛圍后他表示,“蘇超”給提振內需提供了新思路,即創造新的消費場景,以供給拉動需求。其熱度可持續性較高,對消費乃至投資會產生較大促進作用。
持續活躍的消費市場,有力支撐了GDP增長。據官方統計,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巖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速均較一季度明顯上升,意味著中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中發掘出更多消費增長點,這將帶動消費品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發展。
二是抗壓韌性不變,堅挺的外貿數據為此提供了注腳。
盡管4月以來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擾亂國際貿易環境,但二季度中國進出口仍錄得4.5%的同比增長,較一季度加快3.2個百分點。至此,中國外貿已連續7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分析稱,在美國關稅政策沖擊下,許多國家開始尋找新市場,尋求與中國加強鏈接,這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同時,中國創新型產品的全球影響力增強,部分國家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重視在數字經濟轉型過程中減少數字鴻溝,他們加強與中國的貿易關系,也反映了相關需求。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7.8萬億元,增長9.5%,占出口總值的60%,較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其中,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的高端裝備增長超兩成,代表綠色低碳的“新三樣”產品增長12.7%。
展望下半年,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劉佩忠預計,多元化出口格局持續深化和新興市場需求增長將是中國出口增長的重要支撐,高端機床、船舶等高新技術產品優勢將繼續轉化為出口增長動能,中國出口具備長期穩定增長的基礎。
三是向好趨勢不變,儲備豐富的政策“工具箱”將為此保駕護航。
以金融政策為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去年9月、今年5月,中國央行等部門集中推出兩批重磅措施。在此背景下,貨幣、信貸、社會融資等指標均平穩增長。市場信心、預期也在改善,滬指已回到3500點附近。
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為上半年中國經濟穩健運行提供了關鍵支撐。官方近期明確表態,將堅持常態化、敞口式開展政策預研儲備,確保必要時能夠及時出臺實施。
儲備豐富的“工具箱”中,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備受關注。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近期,中國多地密集召開相關政策宣講會或對接會,引起市場注意。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向中新社記者表示,考慮到今年已推出的財政政策規模和額度非常充分,下半年增量政策或來自政策工具創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就是其中之一。預計其主要傳導渠道和投放方向將針對目前宏觀經濟的薄弱環節,以及下半年需要持續支持的方向,包括服務業和消費,以及“十四五”和“十五五”規劃的銜接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