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丨中央政治局會議:下半年經濟怎么干?
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穩中向好,那么下半年經濟要怎樣發力?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是什么?還有哪些相應的政策需要出臺和落地?我們如何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以及“十四五”的圓滿收官?《新聞1+1》本期節目主持人董倩連線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帶來分析解讀。
與四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經濟工作相比,目前國際環境和國內壓力,發生了哪些變化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國際方面,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的時候,當時是美國全面釋放對等關稅,引起了全球恐慌和不確定性,從而帶來貿易市場、投資市場一系列的振蕩,目前我們看到,美國在關稅方面與一些國家已經談判,中美貿易之間的一些談判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圍繞著美國關稅戰所出現的貿易不確定性和全球動蕩,沒有像上半年那么劇烈,但可能下半年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也并沒有減緩。
從國內來說,上半年經濟發展是超預期的,GDP達到了5.3%的增長速度,但同時一些結構性問題依然比較嚴峻,在6月份的數據中也有所反映,表明我們可能還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下半年在此方面如何推進?
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擴消費是中國的戰略,所以不可能簡單依賴于刺激消費,以及只在短期里面實現穩增長、穩消費。而是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基礎變量的一些調整來產生穩定的消費擴張和消費率的提升。因此,保證居民收入、保證居民資產負債表、保證社會保障體系和民生建設,都是擴消費很重要的抓手。
上半年已經推出了一些相應的民生政策,根據《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下半年依然還要在很多層面上來進行。比如在教育層面,除了學前教育,對于一些困難學生的補貼、對于相應的一些教育扶持、對于投資于人力資本上的進一步擴大等等,是可以預期的。另外,對于特殊人群的補貼、對于“一老一小”服務的補貼,還包括圍繞社會保障體系所展開的持續的水平和邊際人群的擴散,這都是在下半年可以預期的。
通過惠民生、擴消費,使我們在機制體制上得到很好的改善,不僅補足消費不足的短板,同時也使我們的消費率在制度層面得到相應支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也是“十五五”期間,要聚焦的一個主題主線。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擴大有效投資,下半年如何實現?
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從上半年數據就能清晰看到,投資對穩增長依然是很重要的。6月份一些投資數據,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出現加速放緩的狀況,這對下半年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對沖抓手就是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和積極性。這個活力和積極性就要求我們,一是對民間投資的空間要有提升;二是民間投資的預期收益率要有很好的提升。目前,我們正在開展這方面的一系列改革,釋放投資空間,同時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發力,讓民營企業、民間投資的收益率能夠得到相應保障。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要解決什么問題?如何看待反內卷的重要性?
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目前我們面臨一些新的現象,比如我們整個的科技創新很好,產業升級也很好,但是從微觀層面上大量的企業不盈利,這個悖論是如何導致的?這就是我們要深挖其中的根源,這個根源不僅僅來源于宏觀的供求失衡的問題,同時也來源于我們在微觀的無序競爭,市場秩序的紊亂所帶來的結果。
所以反內卷行動,不僅僅是簡單的要使我們的微觀市場秩序有序,我們的競爭要有效,同時還要使我們的企業盈利能夠得到可持續的提升,使我們的創新產業升級能夠在微觀得到相應的財務支持,在宏觀能夠全面糾偏目前價格水平過低這樣一種困局。因此在目前來看,反內卷不僅僅是一個市場秩序、競爭秩序、市場結構優化所必需的行動,同時也是我們在宏觀治理價格水平過低、供求失衡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對穩市場信心、穩外貿企業信心有重要意義
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政治局會議對穩外貿做出一個專門說明,這的確說明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外貿形勢與以前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包括:
- 中美之間的關稅談判還沒有一個確定性結果。
- 當美國與一些主要貿易國家達成關稅協定,那么對于我們與這些貿易國家之間的貿易會產生一定沖擊,也就是全球貿易格局的重組。
- 上半年搶出口、搶轉口的一些現象出現,這對于我們下半年相應的貿易潛力有所提前釋放,從而會使我們下半年的壓力有所加強。
這幾大因素直接使我們下半年外貿的不確定性有所上揚。這就要求我們在一些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加強相應的對沖舉措,同時對一些我們可能沒預計到的“黑犀牛”現象和一些新的極端事件的出現,要有相應的預案。這就決定了這次政治局會議為什么如此關注穩外貿,同時把相應的一些舉措,也重點指出來,這個意義和作用是非常大的,對于我們穩定市場信心、穩定外貿企業信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以舊換新”第三批資金已下達,后續有何期待?
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今年“以舊換新”總量盤子基本確定,數額是三千億元,上半年已經實施了一半多的規模,下半年還有1300多億元,這個實施空間從目前實施的品種和范圍來講,下半年還會不斷擴張。
一個是要從傳統耐用品向一些新興的新消費商品進行擴展,從實物性商品向一些服務類商品進行擴容,這是必然的結果。如果我們只專注于某幾項耐用品,肯定會面臨政策邊際效率的遞減效應,但是隨著國補資金擴大,國補范圍擴容,我們所看到的政策性擴消費的效果和力度,下半年將會保持上半年較好的形勢。從下一步來看,我們不可能只通過持續性消費補貼達到中期穩消費的效應,因此從政策預案里面,一是要進行擴容,二是還要進行適度轉向,特別是要強調從惠民生、擴供給的角度,加大消費潛力的釋放。
下半年防風險方面,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意味著什么?
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意味著我們在一些重點風險的性質發生變化時,進行的一些政策調整,尤其是房地產已經度過了最糟糕的狀況,從過去的暴雷事件到一些保交樓目標,到現在轉移到整個房地產新型發展模式的構建上面,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新需求,新供給模式上面進行政策著力。因此大家就會看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就確定了以“城市更新”為主題,從而對整個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減壓,進一步減少風險,促進它觸底回穩,表明了房地產政策的調整,在保持過去政策的力度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對于新階段的一些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