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90°絕壁、蹚過激流 救援隊抵達河北失聯村開展救援
7月23日起,位于燕山腹地的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開始不停降雨。到了27日夜里,雨量突然增大,在短短7小時內,降雨量達376毫米。按照中國氣象局的雨量等級劃分,12小時內降雨大于等于140毫米就稱為特大暴雨。
興隆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為主,這樣的地形特點在持續強降雨后,很容易出現滑坡和泥石流。處在潮河流域的六道河鎮是這次特大暴雨中受災最嚴重的鄉鎮,朱家溝等7個山村遭遇山洪,道路、通信中斷,與外界失聯。
朱家溝村位于山谷深處,溝谷里分散居住著8個村民小組共260戶人家。為了摸清朱家溝的受災情況,早晨5時20分,由武警、消防及興隆縣相關人員組成的約100人的隊伍緊急集結,開始徒步向朱家溝村前進。
徒步半個多小時后,隊伍到達了五道河村,這是前往朱家溝村的必經之路。
五道河村也受災嚴重,沿崖壁而建的水泥村道被山洪完全沖毀,想要前進,必須在近乎90°的絕壁上攀爬,崖壁最窄處幾乎難以下腳。
這支隊伍花了將近40分鐘才全部通過這段崖壁,顯然,迅速打通通往山谷的道路是當務之急。
由于山谷里的朱家溝村和響水湖村已經失聯兩天,五道河村的這條路又是通往這兩個村落的唯一通道,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委派的專家與承德市和興隆縣一起討論搶修方案。
為了確認原址架橋的可行性,大家決定攀爬至對岸進行觀察。沿危險的崖壁貼壁前行的同時,也有不少村民在這處危險的道路上往返。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一行人終于回來了,顯然,勘察結果并不樂觀。
原來,道路坍塌的長度以及路基穩固度都不夠架橋,這個原址架橋的方案被否決。他們又開始設想能不能繞過坍塌路面,在河道上選址架橋。
由于一邊靠山一邊臨水,施工難度大,承德市向武警第一機動總隊求援。
7月30日中午,武警的挖掘機進入河道,開始就地取材,利用河中的山石建設橋梁路基。
雖然武警官兵開來了30臺大型設備,但由于施工作業面太小,這些設備只能停在村口,只進來一臺挖掘機在河道作業。
武警第一機動總隊某支隊大隊長 耿寧:這邊是搶工速度最快的一條路了,這里只要順著坡下來,上面就有條路。然后我就選了一個最捷徑的通道,先讓物資能進去,開辟一條捷徑出來。
記者:架橋大概得多長時間?
耿寧:只要這個橋臺修好了,架橋只需要15分鐘就能搭完,現在主要就是構筑這個橋臺比較難,這個橋臺它要有承重,如果它沒有承重,這個橋支起來之后它就塌了。
暴雨山洪損毀了六道河鎮的很多道路,與五道河村隔著一道山梁的六道河村,雖然緊鄰鎮政府,也同樣遭遇斷路斷電。村支書王曉林向記者介紹,六道河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正南溝里是最深最遠的10組和11組,因為山洪沖毀了道路,不少村民至今還困在里面。
記者:你們村正常進去應該是順著這里有條路是嗎?
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鎮六道河村黨支部書記 王曉林:對,有條水泥路。
記者:這條水泥路現在是沖垮到什么位置?
王曉林:基本上全廢了,里邊還有兩個生產組。
記者:生產組距離我們有多遠?
王曉林:到后頭應該有十二里地。
十二里地的距離,原本是一條能夠開車進入自由通行的村道,但是現在看來,是一片滿是泥土、山石還有河水不斷穿過的“無路之路”。王曉林這幾天最憂心的就是這條路打不通的問題,他們急需重型機械打通一條便道。
里面的村民究竟情況如何?記者決定與村民一起走進六公里外的村子。
然而記者還是低估了路況的復雜程度,湍急的河水、堆積的石塊、倒伏的電線還有已經斷裂的路面,每走一步都要非常小心。平時六公里的平坦村道,現在要走兩個小時。
路途中,記者既看到有村民徒步走出來,也看到有村民提著物資走進去。
記者了解到,目前,留在山溝里的村民大多數都是行動不便的老人,面臨著缺水缺糧的狀況。暴雨過后的第二天,有幾個救援人員帶了一些物資進來。
與六道河村一樣,留在朱家溝的村民也都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武警、消防隊伍還在艱難地前行中。
暴雨發生后,在北京工作的小王惦記著家人的安危卻又無法取得聯系,他從北京趕回六道河,徒步前往朱家溝。
記者:家里有誰?
小王:家里還有父母、爺爺奶奶、弟弟妹妹。
與小王一路同行的,還有表姐一家人。他們在這個村組停下來,因為是到了姐夫的老家。
村民準備了塑料袋,讓小王帶給消防和武警使用,以防過河時電子設備進水。
六道河鎮山高谷深,行進中不時遇到大面積整段塌陷,從這里再往上,是一段曲折的溝谷,道路幾乎完全被泥石流沖毀,湍急的水流攔住了幾天來想要進出朱家溝村的所有人。在水中行走,遠比看起來要艱難得多,由于水流速度快,水下深淺不一,幾乎每走一步都要對抗水的沖擊力,保持平衡,大多數的時候,隊伍都是組成人墻,集體過河,以防被激流沖走。
雖然是盛夏三伏,山里的河水極其冰冷,雙腳像是被凍麻了一樣。隊伍在一片稍平整的亂石灘上短暫休整后,繼續前行。
在這個被叫作“英雄洞”的地方,小王說這里離朱家溝很近了,但是,這里的水流最是湍急。
這樣的蹚水過河,一路有將近20次。從五道河村走到朱家溝,只有3.5公里,平時步行不過40分鐘。可暴雨山洪后的這支隊伍從凌晨5時20分出發,經過約4小時的跋涉,于9時多終于抵達了朱家溝村。
在五道河村,搶修還算順利,通往村六組的橋臺基本搭建完工。
水流的改道也讓原先的水泥橋重新顯露了出來。但因為下方石基已經被基本沖毀掏空,道路只能供行人和摩托車通過,記者也得以通過這座水泥橋走到河對岸。
因為靠近河道,從山上沖下來的石頭都堆到了這里,有村民家的一樓完全被石頭掩埋。崔桂蘋家因為有鐵門的保護,山石沒有沖進房屋。但也只能從后門進出。
談到堵門的山石如何清理,崔桂蘋夫妻倆犯了難,沒有機械設備,僅靠雙手,難度太大了。就在這時,來到對岸勘察架橋地形的武警戰士走了過來,該武警戰士表示,這邊搶通后,如果機械進不來,我們就派人進來幫忙。
眾人都在期待這座便橋能夠快點架起來,以便大型設備能夠進來。而在六道河村,大家同樣也在盼望大型機械進來,打通一條能夠進出的通道。
道路、電力、通信等問題一天未解決,對于留守正南溝的“孤島”村民來說,就還需要繼續等待。而作為其中相對年輕的一些村民,如何幫助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如何互助自救,就顯得尤為重要。周鳳春是11村民小組的村民,雖然家里也有80歲的老父老母,但因為房子地勢比較高,相對比較安全,他經常在兩個村民小組間串門兒,給大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大災當前,百姓自救與政府施救缺一不可,化解難題雖然十分不易,但總能開始一步一步做起來。
河北省興隆縣抗洪救災駐六道河村工作隊隊長 劉素華:我們工作組和鎮村干部一起,和縣里共同來協調吃的喝的,首先保證老百姓能吃上飯、喝上水。
朱家溝村的8個小組分布范圍廣,布局分散,為了讓給養物資能夠快速發到群眾手里,消防與武警官兵兵分兩路,沿兩條不同方向的山溝前進,由村里向導帶領,到各組集中發放物資。
由于道路受損一時難以修通,全靠人力運送物資非常艱難,當地政府啟用了載重無人機,向受災村子運送物資。晚上8時左右,五道河村通往朱家溝村的斷路旁的空地上,承德市公安局的一架無人機正在向五百米外的中轉點運送方便面和礦泉水。
進入朱家溝的武警戰士眼下正在向村干部了解各組的人員數據,以及傷亡、失蹤等情況,前一天到達這里的消防突擊小組,在夜間和這天上午也在開展這方面工作,兩邊要把情況進行匯總、核對。
村里沒有信號,武警戰士用衛星電話向興隆縣前方指揮部報告情況,雖然信號時斷時續,但最終,朱家溝村8個村小組的人員情況首次傳遞到了外界。
在朱家溝村,記者又遇到了小王和他的家人,他們正在尋找親人的蹤跡。
小王:幫我找找,我妹妹沒了,我妹妹兩天前被沖走了。
當天23時左右,興隆縣搶險救災指揮部對外發布消息,強降雨已造成8人遇難、18人失聯。
武警在朱家溝村三組還發現了一名在泥石流中嚴重受傷的村民。由于道路不通,無法將傷員安全轉運到醫院去檢查治療,軍醫只能對他做一些簡單的傷口處理。
根據調查了解到的情況,朱家溝目前有三到四位受傷較為嚴重的傷員,只能等待道路搶通后才有條件轉運。
但是,通往朱家溝的橋梁架設又出現了變故,興隆縣交通局發現,原定架設橋梁的前方,由于道路狹窄,不僅清理出來的瓦礫會出現無處堆放的難題,大型的搶修器械也將無法前行。晚上,交通部門和武警再次聚到一起商討新的可行方案。
為了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大家又一次前往河對岸進行實地觀察。
大家最終決定,清理塌方路段,沿著崖壁在原先通往朱家溝的水泥村路下方鋪設一條救援通道。31日凌晨1時,從各處調來的10臺挖掘機就位,道路搶修工作正式開始。
31日上午,在六道河村,縣里協調來的鉤機和鏟車也開到了村口,幫助打通道路。
與此同時的五道河村,武警官兵也在駕駛挖掘機搶通道路,幫助村民清除自己無法清除的山石。
五道河村通往朱家溝村的救援通道在早晨5時已經順利完工,大量武警、消防等救援人員正前往山區。朱家溝村的那些傷員也已經被安全轉運出來。
截至8月2日上午,興隆縣六道河鎮20個村中,18個村的道路已經全部打通,南臺、小關門兩個村的道路正在搶修,傷亡人數正在進一步核實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