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熱”成為暑期旅游新亮點
近10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續增長,可每逢暑期,熱門博物館為何總是“一票難求”?一些博物館門票往往在預約系統開放的瞬間就“秒光”;即便有幸預約成功,進館后往往還得面對“人滿為患”的挑戰。
不預約,可行嗎?今年,針對暑期博物館預約難問題,國家文物局發布通知,要求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科學評估場館承載能力,結合實際實施預約參觀機制,禁止搞“一刀切”。空間承載能力強或具備錯峰分流條件的場館,原則上可取消預約限制。但對常年“約滿”的熱門博物館而言,出于對展品安全和參觀體驗的考慮,只能通過提前預約等方式控制人流量,“一票難求”的狀況確實客觀存在。
預約難,難在哪?不妨先從當前文博資源供給水平講起——
截至2024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較上年增加213家,實現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91%以上。近年來,我國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博物館數量位居世界前列。
面對每一兩天就誕生一家博物館的速度,不少觀眾仍有“望館興嘆”的遺憾,為何?
有“雙向奔赴”的良性互動。
博物館數量持續攀升的同時,參觀人次的增量也同樣驚人。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同比增加1億余人次。文化旅游熱、博物館熱方興未艾,成為人文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如何不繞路逛遍故宮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的盲盒有沒有‘隱藏款’?”……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人分享參觀博物館的體驗。從打卡展覽、入手文創,再到沉浸式體驗,“逛博物館”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有人“為一館,赴一城”,有人“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到了暑期,大中小學生集中放假出游,“文博熱”成為暑期旅游新亮點。多種因素在此刻相遇疊加,更增添了“一票難求”的嘆息。
當然,也有“冷熱不均”的結構失衡。
目前,我國中小博物館數量占比達七成,是博物館行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到湖北云夢縣博物館,能一睹“中華第一長文觚”的真顏;在四川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可領略井鹽文化中蘊藏的古老智慧。不過,出圈者終究是少數,眾多“藏在深閨”的中小博物館因規模、資源、人才等方面限制,文化傳承與教育效能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也是觀眾“扎堆”于熱門場館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從全球范圍看,熱門博物館預約不易、人流量大,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針對當前“一票難求”的問題,需要大家共同求解。往小了說,這關系著每個文博愛好者能否“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往大了講,這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內在要求。
或許可以用“時間”換取“空間”——
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現場,人頭攢動。為提升暑期和展覽末期的參觀承載量,博物館將開啟“不眠夜”模式,實現168小時連續開放。
如何“熨平”高峰期客流量?有的博物館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有的則增加夜游服務、打造多元體驗。博物館“時間”上的增量,是針對觀眾痛點的切實回應,也是對觀眾熱情的正視與呵護。
還能進一步為“空間”突破“邊界”——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如火如荼。在“全域活態博物館”藍圖之下,文物建筑、名人故居等融入城市更新,一街一巷、一磚一瓦中盡顯文化魅力。
怎樣“打破”博物館有形的圍墻?我們樂見文物“出差”,巡展足跡遍布各地;也期待大館小館“牽手”,文化供給向基層傾斜;更需推動數字場館建設,將精神滋養播灑云端。博物館“空間”上的延伸,讓文物走出庫房、融入日常,極大提高了文博資源的可及性。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今天,我們如何“逛博物館”?也許可以適當放下“打卡焦慮”,不必過分追逐“重量級”與“熱門度”。透過展柜中流動的歷史,喚醒文物里凝固的記憶,我們將在每一次“游目千載、對話古今”的經歷中,與更加深遠廣闊的時空產生連接,知所來、識所在、明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