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涌萬象新 丨黃河水潤大荔縣 冬棗綠映生態鏈
8月7日,“大河奔涌萬象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訪團深入大荔縣,實地探訪當地憑借冬棗這顆“致富果”,走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大荔縣位于黃河岸邊,地處關中平原東部,依托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的獨特地理優勢,當地通過生態治理使鹽堿地變為優質冬棗種植區。
大荔冬棗,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據大荔縣紅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周愛英介紹,大荔冬棗年產量超70萬噸,2024年產值突破100億元。
這顆小小的果子,到底有何魅力能夠被如此青睞?
周愛英介紹說:“大荔冬棗具有四大特征,果個大,果實近圓形,平均單果重20克。果面平整光潔,果皮薄而酥脆,完熟期呈淺黃片狀赭紅色。肉細嫩,果肉乳白色,口感細嫩酥脆。味香甜。品質優勢明顯。”
周愛英被當地果農形象地稱作“冬棗媽媽”,25年來,她扎根當地農業產業發展一線,幫助果農不斷解決種植難題。她主導制定紅棗產業發展標準、培育新品種、研發實用工具、推動技術升級,產出了諸多重要的成果,讓科技賦能產業的核心力量,在基層得到生動實踐,也讓當地果農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冬棗產業數字化與科技融合實踐方面,周愛英說:“我們在5G+冬棗數據中心建設方面,智能溫控及自動卷簾等設備應用方面,區塊鏈溯源、智能選果線等技術落地場景方面,都擁有重要的技術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科技升級,不僅能夠提升冬棗的品質,也讓工作效率和產量得到增長。”
此外,在強化綠色安全品質背書方面,當地制定“1+4+8+N”標準體系,從源頭定規矩。
“農場嚴格推行“1+4+8+N”標準化種植模式——以1套核心技術規程為綱領,覆蓋品種選擇、水肥管理等4大環節,細化8項關鍵控制點,配套N項應急處理方案。在此基礎上,建立“縣-鎮-場”三級質量監管網格,每批次產品上市前需經農場自檢、第三方檢測、監管部門抽檢三重把關,2024年以來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8%以上。
在綠色發展上,農場采用生物防治、物理誘殺等綠色防控技術,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60%。結合數字化追溯體系,每一次農事操作都實時上傳至平臺,形成“種植有記錄、檢測有報告、流向可追蹤”的閉環管理。真正傳遞了“安全可追溯、綠色有保障”的核心優勢。”周愛英說。
黃河水潤大荔縣,冬棗綠映生態鏈。大荔縣依偎黃河,其冬棗產業的蓬勃發展與黃河滋養密不可分。“冬棗綠”與“黃河水”相互成就,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優質的冬棗產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反哺生態保護投入。這種融合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生動詮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大荔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