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先鋒到發展樣板 讀懂深圳高質量發展答卷
“十四五”是聚力改革攻堅的重要歷史交匯期,5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為發展帶來了蓬勃活力。而深圳就是因改革而興的樣板,這塊我國改革的示范田,2020年開啟了綜合改革試點,在改革的牽引下,深圳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和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都顯著增強,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形成了一批重要改革創新成果,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參考。
這天,一架兩噸重的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搭載著水果和藥品,從深圳市區起飛,歷經58分鐘的跨海域飛行,抵達距深圳海岸線150公里的海上油氣平臺,為平臺工作人員送去物資。
長期以來,我國海上石油平臺的物資補給主要依賴船舶運輸,單程就得10小時以上,緊急情況下雖然可以調用直升機,但飛行成本高昂。而使用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運輸就解決了這樣的痛點。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協調部副經理 任永怡:相比傳統依賴船舶和直升機的運輸方式,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在運營成本、響應速度、環保零碳、舒適性以及適應有限起降空間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這個痛點的解決源于深圳低空飛行應用場景的開放創新,像這次海上物資補給就是這種創新應用的一個典型。
無人機海上低空作業在深圳并沒有過應用先例,而要開放這樣的應用場景,并不容易,從空域審批和安全保障都要經過各方協調,過程很復雜。
創新是改革的生命。2020年,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目標,深圳開始了綜合改革試點,重點聚焦的就是去打破抑制創新發展的桎梏。改革中,明確提出要創新低空經濟發展新機制,2022年,深圳提出了《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2024年初,又推出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促進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明確要求交通運輸部門應當統籌低空物流發展,加強無人駕駛航空器在快遞、即時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務領域的應用。在制度的支持下,深圳開放了許多新的低空飛行的應用場景,從流程審批,飛行站點、網絡通信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保障。這對于創新型企業來說無疑是發展良機。
制度法規的創新,也給產業帶來了發展先機。如今,深圳已開通無人機航線達306條,今年1到7月份完成載貨飛行46.8萬架次,深圳平均每天有超2000架次的各類低空飛行設備,在空中執行物流、載人等任務。深圳計劃到2026年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突破1300億元。
“十四五”期間,深圳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創新動能不斷涌現。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田軒: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加快布局。“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能夠更好地助力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發展由原來的自然資源要素投入型,現在轉變成創新驅動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支撐,也是創新。如今深圳雖然跑出了創新發展的加速度,但在諸如科研成果轉化等一些領域還有短板,還需要進一步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突破創新瓶頸。
走進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一系列創新成果映入眼簾。這家實驗室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法電極”制造工藝,用這項工藝制造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電極制造成本比以往降低50%。
這項創新技術誕生應用的背后正是體制機制的改革。就在幾年前,這項技術還完全依賴進口。過去,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一大痛點就是供需雙方的不對稱,企業有技術需求,但找不到對口的科研機構;科研機構做研究,又無法精準對接市場需要,成果往往束之高閣。為此,深圳決定對科技成果信息公開的機制進行改革。2020年10月出臺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中提出,“優化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機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科技成果向社會公開”。
在這項制度的支持下,一家國內企業精準找到了深圳清華研究院的科研團隊,聯合攻關這項“卡脖子”的技術。而技術攻關離不開設備支持。在過去,購買設備有一套復雜流程,需要組織專家評估可行性,要根據不同審批部門準備不同材料,走完流程至少要半年。而2024出臺的深圳綜改2.0版本——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解決了研究團隊的擔憂。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先進儲能材料及器件實驗室副主任 王臣:比如這個項目,從項目經費,到人員安排、設備的購買、材料費使用以及人員費的使用,都是實驗室負責人說了算。
王臣說的這個政策,就是《意見》中的“科研項目經理人制度”,在項目甄選、團隊組建、技術路線選擇、經費支配等方面給了科研負責人更大權限。以經費支配為例,在相關管理辦法之下,可以由科研項目經理人根據項目需要靈活安排,并快速執行。
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深圳在科研管理、人才、經費等方面積極探索新機制,目前已經構建起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據統計,深圳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42.3%。
改革的另一面是開放。深圳是全國的開放大市、外貿強市,但要繼續擴大開放,必須要有新的建樹,在體制機制上創造更好的條件。
瑪麗娜在深圳工作,這天,她到當地的一家銀行辦理“薪酬購匯”業務,工作人員審核了相關材料后,她就能在手機銀行上將工資兌換為外匯,轉給國外的家人。而此前,瑪麗娜每個月匯款都要帶著厚厚的一沓材料到銀行來辦理。
深圳推動跨境收付便利,探索多門類,多品種的跨境支付方式,各大銀行、金融以及支付機構都在積極探索創新做法。這家銀行就通過建設智能化系統,實現后臺自動登記購匯記錄,省去了每次都要去柜臺審核紙質材料的步驟,提升境外人士辦理跨境匯款的效率,用戶用手機就可以操作。
不僅跨境匯款方便了,如今瑪麗娜還可以用境外銀行卡直接綁定手機微信支付等功能,這使得外籍人士在深圳工作、生活更便利舒適。
2025年上半年,外籍人員在深非現金支付交易8587.54萬筆,118.1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35%。微信支付外卡交易筆數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6倍和1.5倍。
改革為發展帶來了澎湃動力。如今,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2.78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3.68萬億元,年均增長5.5%;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20年的1510.8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2236.6億元,年均增長13.9%;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3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
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五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累計向全國推廣48條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不少制度成果已被上升為國家層面。如今,我國正不斷提升綜合改革效能,鼓勵地方先行先試。支持上海浦東、深圳、廈門等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的改革經驗。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田軒:深圳作為很多制度的先行區,擔當了為國家試制度的重任。制度的試點,對于深圳自身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在深圳這樣環境下的試點,也形成了很多可復制可推廣到全國范圍內的政策和制度創新,從而更好地優化資源的配置,打破發展瓶頸。
改革揚帆風正勁,擊鼓催征再出發。深圳的綜合改革是我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十四五”期間,綜合改革試點積厚成勢,各項改革任務扎實有序推進,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創新活力持續凸顯、示范效應逐步顯現。展望“十五五”,繼續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如何把改革進一步落到實處,我們就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斷的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