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生態之變丨凈土保衛戰交出亮眼答卷
土壤質量關系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土壤污染防控,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一張“防得住”“摸得清”“管得嚴”的土壤環境安全防護網悄然形成,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這個暑假,來福建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游玩的人絡繹不絕。當記者碰見陳興華的時候,他正拿著手機,在給旁邊的人介紹這里以前的老樣子。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居民 陳興華:原來這個地方都是我們堆廢渣的地方,樹跟草都長不了。現在改變太大了。
通過實景三維技術,我們看到了這片土壤更為直觀的變化。如今,紫金山這片2.38萬畝的土壤上,427萬株各類花木茁壯成長,每年的固碳量就相當于吸收了30萬輛汽車全年排放的尾氣。
而通過衛星,可以見證土壤更多的復蘇。江西萍鄉,廢棄礦山冬瓜槽,從黑色的“生態傷疤”變成了“梯田綠洲”;廣西南寧,300多個斑駁的遺留礦坑,變成了園博園的礦坑花園。湖北武漢,靈山采石場,從塵土彌漫的“灰山”,變成了“靈山花境”,現在是百畝花海與懸崖草甸交相輝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礦山生態保護修復,68個歷史遺留礦山修復示范工程在全國陸續展開,超500萬畝因采礦而留下的“傷口”得以痊愈。
“大地傷疤”在被撫平,昔日飽受污染困擾的土地,如今也在煥發生機。湖南岳陽,種糧大戶姚林現在再也不用擔心附近工業園的工業污水是否會偷排、漏排到土地中去。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農民 姚林:以前,每次用水都要看一下,現在好了,它們有24個小時的監測設備。
“它們”,指的是安裝在岳陽市各企業排水口的1000多套排污在線監測設備。在這些藍色的管道里,是工業企業產生的污水。60多家企業都有獨立的排污管道,通過主管網連接到3公里外的污水處理廠。每根管道中的任何異常,都會被實時監測系統感知。
如今,一個從源頭防治土壤污染的立體網絡已經在全國鋪開:天上,7顆衛星正在攜手密切關注著土壤污染和生態安全。地面,38880個土壤環境監測點,空天地一體的監測網絡正在全天候為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質量監管保駕護航。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讓我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15年,還只有70.6%的受污染耕地得到安全利用,而現在,這一比例已經提高到9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