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奮楫前行
在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外部沖擊影響加大的挑戰之下,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3%,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幅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梳理中國經濟向上的邏輯,可以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中識別確定性,從宏觀趨勢中把握微觀機會,實現個體、企業與國家發展的同頻共振。
“越壓越強”的經濟韌性
“全球最快高鐵列車”CR450動車組、最高時速600公里的超導電動高速磁浮樣車、世界首臺雙結構式硬巖掘進機……前不久,在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舉辦期間,我國一系列先進技術和裝備集中亮相,展示著創新探索的不斷突破。
中國經濟亦如高鐵動車,在風雨中穩健前行。
今年以來,貿易戰、關稅戰的霸凌行徑,重創了國際經貿秩序,撼動了全球經濟結構。面對“市場難測”疊加“市場難做”的不利形勢,很多分析認為,到了二季度,這一沖擊必然體現在中國經濟運行的數據里。
5.3%的“成績單”,打消了上述疑慮。而這一數字的“含金量”,并不限于增速超過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
逆勢增長曲線,顯示抗壓性——
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3萬億元,同比實現7.2%的較快增長;進入6月份,進出口整體、出口、進口同比全部實現增長,且增速都在回升。
總量增長、質量提升、變量可控,展現了我國外貿發展的底層邏輯:“與全世界做生意”,中國與各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日益深化,降低了對單一出口市場的依存度;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9.2%,連續9個月保持增長,中國高端制造正成為世界品牌;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2萬億元,增速較全國整體高了4.4個百分點,外貿主體充滿活力。
市場空間拓展,昭示成長性——
有暢通的“血脈”,才有強勁的“心跳”。今年上半年,貨運周轉量同比增長5.1%,旅客周轉量增長4.9%;截至6月末,廣義貨幣(M_2)余額同比增長8.3%;預計今年底,智能算力規模較去年增長43%……物流、客流、資金流、數據流等順暢流動,內需潛力有效釋放。
不僅如此,假日經濟、情緒經濟、國潮經濟、演唱會經濟、寵物經濟等熱潮涌動,帶動消費升級。中國有14億多人,即使1%的需求也意味著億元級的市場規模。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達52%,成為拉動增長的主動力。
創新創造帶動,突出引領性——
從生產端看,向新態勢明顯。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8個和3.1個百分點。從需求端看,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增長較快。上半年,信息服務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7.4%、26.3%和21.5%。
通過構建“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完整內需體系,新質生產力從技術突破向生態構建躍遷。新機遇,正在轉化為推動可持續增長的新動能。
抗壓性,是基石;成長性,是支點;引領性,是“耦合”。交融交匯的背后,是面對挑戰時的膽識與魄力。
鍛造“確定性”的發展內核
中國經濟超預期的種種表現,其邏輯密碼不僅在于風雨洗禮中淬煉出的強大韌性,更在于我們黨對經濟工作全面領導的制度優勢,和經濟治理、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成效。
釋放扎實穩定經濟大盤的強烈信號——
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其中,“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備受海內外關注。
從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到二季度形勢復雜嚴峻,中國經濟正面對著國際經貿秩序遭受重創,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的風險。
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建設;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黨中央堅持底線思維,直面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果斷出手部署一批撬動性強、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釋放夯實經濟底盤的強烈信號。
以科學有效宏觀調控應對超預期沖擊的關鍵之舉,彰顯決策者駕馭中國經濟的智慧與能力。
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持續發力顯效——
宏觀政策是經濟保持平穩運行的重要推動力。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落快、落準、落穩,對沖不利影響、贏得發展主動。
上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下達9.29萬億元,占年初預算的89.8%,下達進度較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預算已下達6583億元,為地方促發展、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提供了必要財力支持。
人民銀行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實施一攬子金融支持舉措,加強貨幣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9%,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8.3%,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7.1%。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不僅在總量上發力,同時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引導資金流向科技創新、擴大消費、民營小微等方面,加力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堅定不移地把擴大內需作為關鍵著力點——
內需市場是大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對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作用持續顯現。
上半年,設備更新帶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43.1%、35.6%。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商品銷售額超過1.7萬億元。“兩重”項目開工建設扎實推進,更多實物工作量加快形成,基礎設施投資穩定增長。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6%,增速比全部投資高1.8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1.0個百分點。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落地,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加快拓展文化、旅游、體育等服務消費,統籌“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各項創新性政策舉措協同發力,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宏觀政策在微觀層面見微知著——
同比增長5.7%!面對動蕩不安的國際經貿環境,外向型經濟強市蘇州上半年進出口規模仍創同期歷史新高。
透過蘇州外貿的增勢,人們既可以感知中國制造的強勁競爭力,更可以切身感受到經濟治理效能的提升。當外部風浪襲來,為幫助企業拓展多元化市場,蘇州第一時間成立“穩外貿專班”,對數以千計的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專員”服務,梳理形成“一企一檔”,從“艙位告急”到“金融支持”,從“減稅降費”到“出口信保”,對企業的急難愁盼一一響應。
一域可觀全局。面對內外各種不確定性沖擊,我們有能力高效調動各種資源合理應對,我們的經濟體系擁有更強的韌性、更快的響應速度、更精細的應對策略。
點燃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
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形成歷史性交匯,為增強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提供了重要時間窗口。把機遇窗口期變成發展黃金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不二之選。
今年初,國產語言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以低成本創新改寫了人工智能發展路徑。半年后,月之暗面、阿里通義、智譜在一個月內以接力的方式為全球開源模型帶來新風。
年初春晚,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秧歌舞全網刷屏。半年來,機器人馬拉松賽、拳擊賽、足球賽接連開鑼,跌跌撞撞的“一小步”,邁出了新產業發展的“一大步”。
新技術加速迭代,如時代奔涌的縮影。在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從技術路徑到開源生態,再到產品形態,中國原創力量正深度參與并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格局。
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這是對當前形勢的科學研判,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主動謀劃。
讓創新源頭供給更充沛。當前,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已近2.7%,超越歐盟平均水平,接近OECD國家水平。這一關鍵指標的持續提升,為塑造更具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新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
讓產業躍遷筋骨更結實。在湖南株洲,生產一臺電力機車的上萬個精密部件,僅需15分鐘便能高效集齊;在活力四射的長三角,一輛新能源車從設計理念到駛下生產線,可在4小時車程的“創新圈”內完成。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80個覆蓋重點產業鏈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構筑起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傳遞“中國智造”力量,展現“中國品牌”魅力。
讓內需潛力釋放更充分。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消費方式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品質型消費躍遷。有研究預測,到2035年我國消費市場總量將超過歐美總量之和。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持續擴容升級,不僅為產業發展開辟了浩瀚藍海,更成為我國經濟應對風浪、塑造未來的獨特戰略資源和競爭優勢。
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龐大的消費群體為技術更新迭代提供海量訓練數據,顯著縮短技術優化與應用周期。不同年齡、地域、審美偏好的消費群體天然形成差異化的需求圖譜。超大規模市場會降低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成本,通過規模經濟效應,減少企業創新投資的不確定性,激發經營主體將人工智能嵌入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刻不容緩。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產業生態、治理體系的協同躍升。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最新發布《關于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工業制造、醫療健康、生活消費場景,謀劃應用拓展……
創新引擎動力澎湃,高質量發展步伐鏗鏘有力。
改革的“活力源”奔涌不息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讓資源向創新匯聚,關鍵在于深化改革。破解當下發展難題、推動高質量發展,更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找答案。
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在攻堅克難中彰顯的,既是敢于涉險灘、啃硬骨的闖勁拼勁,更是駕馭復雜局面、引領時代潮流的戰略清醒與歷史自覺。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動力和活力,夯實中國經濟底盤;牢牢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任務,統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一步打破市場壁壘,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一系列改革舉措應對風險挑戰,不斷夯實經濟持續向好的基礎。
改革如滾石上山,步步艱辛。但機遇稍縱即逝,挑戰迫在眉睫,改革必須爭分奪秒。要看到,美國反復搖擺、極具不確定性的貿易政策,仍將是最大變數。唯有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盡快推動形成一定的改革成果或基礎,才能為下一階段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打開更多空間。
前行是最響亮的奮斗宣言。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什么也阻擋不了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