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生態答卷,各地交出亮眼“綠色成績單”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城市生態環境好不好,關系到超過9億多城市居民的民生福祉。今天(8月14日)我們到訪三個城市,去看看那里的城市建設者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在建設美麗城市過程有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可值得復制推廣的經驗?
位于廣州市中心的海珠國家濕地公園被稱為廣州市的“綠心”,每天都有很多市民來這里休閑鍛煉。
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占地16000多畝,距離廣州地標廣州塔僅3公里,在中國所有特大城市中,它是少有的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濕地公園。
廣州市民的這項生態福利的確來之不易。這個空氣清新、綠色盎然的濕地公園10多年前也曾污水橫流、慘不忍睹。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原是萬畝果園,但因為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不斷被蠶食和污染,曾經的百果飄香之地變成了河道淤塞、河水發臭的荒地。
盡管如此,這塊位于城市中央的龐大地塊,當時對于開發商甚至地方政府來說,仍是個寸土寸金的寶地。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珠區分局局長區俊東:“這塊地如果能夠拿來做經濟或者房地產,它所產生的效益打個五折也有2000多億元。”
是恢復濕地,還是蓋房子?是要生態,還是要GDP?廣州市選擇了前者。2012年,廣州市啟動了保護海珠濕地項目,一次性投入40多億元征地資金,將萬畝果園集體土地征收為國有,通過立法確保萬畝果園用地作為永久生態用地予以保護。
區俊東:“生態價值是無價的,在廣州這個超大型的城市,濕地資源尤為珍貴,保護濕地意味著為廣大的人民群眾保留了不可替代的生態福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廣州市正是在美麗城市建設中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經過10多年的生態修復和精心保護,如今,海珠濕地記錄的植物從294種增加到了835種,昆蟲從42種提升到了903種,鳥類也從72種增加到了202種,其中不乏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生機勃勃的海珠濕地正成為廣州2000多萬居民共享的“城市中央會客廳”。
城市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載體。今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不斷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給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見縫插綠,建設口袋公園,正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共同行動。
對于家住安徽省馬鞍山市國際華城小區的裴女士來說,今年最開心的事就是家門口新建成了一個口袋公園。
在裴女士家門口的這個口袋公園,馬鞍山市的城市建設者下足了“繡花”功夫。除了種植各類樹木花草,還規劃了健身步道、運動場地、兒童樂園和便民廁所,還利用亭、廊、圍墻等傳統園林元素融入中醫藥文化知識,讓不同年齡段的市民都能得到休閑鍛煉和文化享受。
馬鞍山市口袋公園建設專班負責人張建民:“功能完備的公園可以讓城市更宜居,馬鞍山口袋公園建設特別注重功能完善,通過不同功能區劃分,做出了運動休閑服務設施,讓不同群體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宿,基本實現了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愿景。”
這兩年,馬鞍山市見縫插綠,建設像真趣園這樣的口袋公園總計122個,主要分布在老舊小區周邊、學校門口和城市公園的邊角處。馬鞍山市還為這些口袋公園統一設計了一個卡通形象標識馬小白。
張建民:“馬小白的馬就是馬鞍山的馬。小就是口袋公園的特點,小而精、小而美。白是來自于大詩人李白,馬鞍山是個詩歌之城。”
口袋公園好不好,群眾說了算。去年,馬鞍山市還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公開征求市民意見,市民滿意度達到98.8%。盡管不滿意率只有1.2%,馬鞍山的城市管理者依然不敢懈怠。在馬鞍山市園林綠化管理處,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份統計表格,所有的市民意見都被細心整理,成為優化提升的重要依據。
通過不斷下“繡花”功夫,到現在,馬鞍山的城市綠地率提高到了44.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8.91平方米,較2022年提高了4.06平方米。
安徽省馬鞍山市副市長易茂林:“下一步我們將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落實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讓群眾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美麗城市建設,不僅要天藍、地綠,還要土凈、水碧。2018年,中央部署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中,打好碧水保衛戰的重點正是城市的黑臭水體。位于廣西南寧市的那考河如今“水清、岸綠、景美、人和”,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然而十年前,這里卻是一條遠近聞名的臭水溝,水質常年為劣Ⅴ類。
如何治理黑臭水體?南寧市從污染的源頭抓起,首先控源截污,對那考河流域內53個入河排污口實行“一口一策”整治,鋪設11.5公里截污管線對所有排污口的污水進行收集,不許污水進入河道,同時對河底底泥進行清淤和生態修復,通過內源污染治理,增強那考河的自凈功能。
南寧市住建局三級調研員劉東:“水體黑臭問題在水里,其實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我們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方式統籌左右岸、上下游、地表地下綜合施策。”
那考河流域兩岸的生活污水收集之后,如何處理?南寧市又在那考河上游專門設立了一個日處理5萬噸污水的再生水廠。再生水廠邊上又配套建設了一個5萬平方米填滿碎石的潛流濕地。
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軍:“在濕地中種植了美人蕉,美人蕉的特點是適合在濕地中生長,它的根系比較發達,水在濕地的填料里面潛流,根系和其中形成的生物群落對水質進行了凈化。凈化以后排入那考河河道,作為河道生態修復的補水水源,這樣水全部循環了起來。從污水到再生水,到凈水,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為了改善那考河流域生態環境,南寧市還在河邊打造海綿城市濕地公園,修建層層疊疊的凈水梯田截流過濾凈化雨水。兩岸種植了100多種喬木灌木,水下還種植了19種水生植物凈化水質。
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郭子瑜:“2017年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新增了近38種動植物飛禽鳥類,像野鴨、白鷺都在那考河長期棲息,那考河的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了。這片生長在那考河流域范圍內的植物是那考河的原生植物,叫作澤瀉,也是一味中草藥,有去濕利尿的功能,它對水質的要求特別挑剔,在水質良好的地方才會扎根生長。在2015年以前那考河受到污染,它就消失了,通過不斷生態修復,前幾年才在河道兩岸重新生長出現。”
為了維護那考河來之不易的優美生態環境,那考河兩岸的居民也行動起來。社區河長每周都帶領居民代表和志愿者進行巡河,及時解決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同時,在南寧市興寧區人大的支持下,他們還成立生態環境議事室,約請相關職能部門專業力量,對居民關心的生態保護難事進行專題商議。
2017年以來,南寧市復制那考河黑臭水體成功治理的經驗,對其他城市內河黑臭水體開展源頭系統治理,他們首先抓住城市地下管網這一“里子工程”全面攻堅。
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南寧市建成區2015年普查發現的13條內河38段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消除比例100%。
廣西南寧市副市長潘國雄:“有了安全而有韌性的地下管網“里子”工程,才能托舉起市民群眾看得見的美麗風景。我們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實踐,把城市更有機地放在大自然中,讓市民推窗見綠,開門親水成為標配,堅決守護好藍天、碧水和凈土,厚植生態優勢,實現生態的含綠量和發展的含金量同步提升。”
城市因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而更宜居、更美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成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任務。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推動50個左右美麗城市建設取得標志性成果;到2035年,實現美麗城市建設全覆蓋。不久的將來,中國更多的城市居民都會“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國一定會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