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理論到發展實踐的中國答卷——寫在“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
綠竹蒼翠,荷香清幽,今天的余村處處皆景,很難想象20年前“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的窘境。
變化,始于一個關鍵抉擇。時光回溯到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到湖州市安吉縣考察,高度評價余村下定決心關閉礦區、全面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并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你們關礦停廠,是高明之舉!”“過去我們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身,它有含金量。”溫暖而堅定的話語,為站在轉型路口的余村指明了方向。
二十載春秋流轉,源于浙江余村的思想星火,已燎原成神州大地的磅礴實踐。憑借著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逐漸成為引領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軌跡與生態面貌。
向美而行,我們步履鏗鏘
廢棄礦坑變身時尚露營地,水泥廠舊址上建起了圖書館、咖啡廳,2021年,余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首批“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感慨道:“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下,礦山蛻變成青山,更成為余村的‘金山銀山’。”
回望起點,這一理念的提出絕非偶然,而是源于習近平同志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民生需求的精準把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形勢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民之所盼,心之所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闡明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積極回應,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兩山”理念強調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兩山”是一個統一體。美麗中國不是只要綠水青山,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和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這一重大理念在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上不斷深化拓展,逐步發展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志性觀點和代表性論斷,指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今年全國兩會上,兩塊“黑白分明”的濾膜,被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帶上了“部長通道”。它們見證了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的顯著成效。灰黑色濾膜來自2015年,當年北京的PM_2.5平均濃度是每立方米80.6微克,全年有46天空氣重度污染;灰白色濾膜來自2024年,那年北京的PM_2.5平均濃度降到每立方米30.5微克,重度污染天數僅有1天。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現在空氣好,公園也多,每天走走,心情好著呢。”北京東城區居民陳大媽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百姓對生態改善的真切感受。
在福建廈門,通過綜合治理筼筜湖、修復五緣灣生態、保護栗喉蜂虎等舉措,造就了移步易景的山海風光。
在黑龍江伊春,從“依靠伐木賣錢”到“吃上生態飯”,當地旅游人次和收入連續兩年實現50%以上增長。今年暑期,民宿老板曾天姣朋友圈頻頻發出“滿房”通知,字里行間洋溢著喜悅之情。
數據見證變遷:與10年前相比,全國重點城市PM_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6%,重污染天數減少92%;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從64.1%提高到90.4%;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妥善保護。這是生態賬本,亦是民生賬本。經過努力,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全國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過90%。
理念植根于人民,實踐也依靠人民。如今,湖南漁民加入了護漁隊,甘肅牧民當上了生態管護員……據統計,全國生態環境志愿者人數已超過3500萬人,志愿服務項目超150萬個。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體系初步構建,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漸成為社會新風尚。
綠色發展,我們堅定從容
時隔15年,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再次來到余村。看到村莊生機勃勃,他欣慰地說:“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世界性難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破除了過去生態與經濟“二元對立”的思維局限,深刻闡明了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共進的新路徑。
5毫秒,不過是眨眼的工夫,青海的綠電就跨越1500多公里到達河南駐馬店。它們不僅點亮了中原大地,還輸送至北京、上海等16個省份,加速推動全國邁向“雙碳”時代。
貴州高原上,深藍色光伏板下種著蔬菜和藥材。這種“上方發電、下方種植”的立體模式,實現“一地雙收”,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截至今年6月底,貴州光伏裝機容量已達2700萬千瓦。
孜孜探索,源于對資源環境約束的清醒認知。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主任黃磊說,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時,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73%,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43%,鐵、銅、鎳、鈷等關鍵礦產資源也長期依賴進口,水資源短缺問題較突出。面對這樣的硬約束,我國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堅定不移地踏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0.8億千瓦,風電裝機容量5.7億千瓦,風電光伏合計裝機16.5億千瓦,提前實現了2030年風電光伏裝機目標。如今,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超過煤電裝機,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居世界首位。
制造業“綠意”漸濃。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鋼鐵生產體系;2012年至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從不足1.3萬輛,快速增長至1316.8萬輛;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從2010年的2萬億元,快速增至2024年的近10萬億元,綠色潛力持續釋放。
循環經濟成為發展新引擎。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數據顯示,再生材料成為工業原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約有70%的紙、26%的鋼鐵、26%的有色金屬、20%以上的塑料及塑料制品來自再生材料,約有50%的建筑材料來自固體廢棄物,為我國資源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綠色交通讓出行更環保。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服務體系,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689萬輛,鐵路、軌道交通等建設加快推進,初步構建起清潔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春風化雨催新綠,陽光鋪路促轉型。“兩山”理念以其真理力量與實踐成效,引領我國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道路。
大國擔當,我們自信有為
2024年,中國科學家盧琦榮獲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中的“科學與創新獎”,這是中國人首次在該類別獲獎。
從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到浙江“千萬工程”,從“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到防沙治沙,中國多次摘得“地球衛士獎”,折射出中國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世界意義。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表示,這一理念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和認可。聯合國與中國正攜手推進氣候適應、綠色創新和南南合作,助力實現包容、綠色、公正的可持續未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正有力引導我們邁向更可持續、更公平的未來。”美國生態文明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安德魯·施瓦茲認為,在推動全球面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道路上,中國正在成為引領者。這種引領是及時的、有遠見的、鼓舞人心的。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共同挑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生態合作日益重要。
當來自中國的菌草在非洲大地生長,中國承建的光伏電站點亮阿聯酋的夜空,中國的綠色防控技術讓斯里蘭卡的茶葉香飄遠方……這條造福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正以開放共享之姿惠及世界。
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并扎實推進,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大國擔當。
“兩山”理念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特別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正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軍所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這一理念獲得國際學界的普遍關注和廣泛認同,彰顯理論共鳴。在這一理念引領下,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為推動全球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大確定性。”
從理念到實踐,從制度到文化,從中國到世界,“兩山”理念引領中國走出了一條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的協同路徑,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未來,綠水青山的畫卷將更加壯闊,金山銀山的成果將更加豐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將一步步照進現實。這是中國書寫的美麗傳奇,也是獻給世界的生態答卷。(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