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丨環境“善治”到鄉村“共美”
□張京峰
稻田鋪金、瓜果飄香,豐收的喜悅灑滿鄉村大地。今年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收官之年,美麗鄉村建設已從藍圖走向實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美麗鄉村!泵利愢l村的底色是生態,關鍵在治理。
美麗鄉村,說到底是要居住的人認可“美麗”。對于近5億常住農村人口而言,萬家燈火的溫暖離不開住得舒心的人居環境,這是村民對“美麗”最直接的感知。從“廁所革命”破解民生痛點,到污水治理實行分區分類施策,再到垃圾分類向鄉村延伸覆蓋,農村的人居環境的改善不止是村容村貌的提升,更是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感的“民生密碼”。湖南省湘潭市以“五共”(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為治理理念,建立網格化管理制度,凝聚村民合力齊抓共管;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通過衛生評比激發群眾主動性,讓垃圾及時清掃成為鄉村新風尚。這些實踐印證了人居環境的整治,是美麗鄉村建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只有讓村里人住得安心,才能讓外面人看得傾心,為鄉村發展攢足人氣與機遇。
美麗鄉村的“長久活力”,離不開鄉村產業的“生態轉型”。農村中最普遍的產業,一是種植、二是養殖。而對種養環境的治理決定農村生產環境的實質性提升。種與養始終貫穿農村生產,種是播撒豐收的希望,養是耕耘收獲,二者看似獨立但卻不可分割,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絕非“零和博弈”。當前傳統的農村種養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存在一定沖突:如秸稈焚燒、畜禽糞污等已成為鄉村產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攔路虎”。過去,秸稈焚燒、畜禽糞污等問題曾是產業發展的“攔路虎”,“老祖宗傳下來的辦法”“標準化處理不賺錢”等聲音也一度困擾鄉村。但實踐證明,綠色發展才是長遠之計,對環境的影響絕不能用可視化的利益來衡量。秸稈粉碎還田讓土地更肥沃,糞污無害化堆肥讓資源循環利用,這些種養智慧正是對生產環境受限的有力突破,更體現出生產模式的進步。浙江麗水的稻田養魚、湖北十堰的林下種養、吉林磐石的堆肥發酵等,就是我們對美麗鄉村建設下農村產業如何發展最有力的回應。
總之,鄉村的“美麗指數”要靠環境治理的實干程度來書寫。無論是彌補傳統發展模式留下的環境欠賬,還是探索創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核心都離不開對環境本身的敬畏與呵護。農村的人居環境,亦或是生產環境,不僅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與共,讓“美麗”真正成為鄉村的代名詞。
。ê迷u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