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銀發市場釋放巨大就業新空間 養老服務“十八般武藝”這樣練就……
央視網消息: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人。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第七批新職業目錄中,也增加了一項“養老服務師”的新職業。這個新職業與我們所熟知的養老護理員有什么區別?
養老服務師呂勤目前在一家養老服務機構工作已經快6年了。養老服務師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只是照顧老人的吃喝、照顧老人的起居,但養老服務師更像是為老年人設計人生下半場藍圖的“生活建筑師”,為他們打造穩定而舒適的晚年生活。
從入住開始,養老服務師會和醫生、社工一起,給老人做一個三方評估。包含日常活動能力、認知水平的評估,以及對健康狀況、疾病情況的摸排,還有對于老人的社交情況,家屬支持度等方面的評估。
通過這個三方評估,養老服務師會以此為依據來制定一份個性化的照護方案。依照這份“需求圖紙”,為長輩們“澆筑”健康、社交、精神需求的支柱。
呂勤現在工作的重點主要是照護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認知癥長輩群體。這就要求他們具備更多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溝通技巧,以及學會如何應對患病老人的精神行為癥狀。他們還會通過一些非藥物療法對疾病進行干預,延緩我們長輩的病程發展。
呂勤介紹,這面墻是多感官刺激撫觸類訓練墻。通過一定頻次,規律去做一些感統訓練的模式,減緩老人感官退化的速度。
在他們機構照護里,照顧都是更全方位的,從健康飲食、疾病觀察到各種各樣文娛活動。希望能夠讓這些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這份職業也帶給她很多幸福感,在工作中她是被需要的,但有時也是被照顧的。
呂勤表示,很多爺爺奶奶會像小孩,把自己的零食揣在口袋里,然后悄悄地遞到他們手里,那個時候她覺得自己不是在這里工作,自己就像爺爺奶奶的一個小孫女一樣,會覺得心里很溫暖。
生命的晚霞同樣值得被溫柔以待。這一個群體需要他們這樣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年輕人,帶著熱忱與活力,用愛心與責任為他們編織晚年的幸福。
養老服務的“十八般武藝”如何練就
養老服務師并不是單一職能的崗位,而是需要具備多領域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怎樣才能成為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職業的發展前景又如何?
呂勤畢業于一所高等專科學校,學的是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還未畢業時就來到養老機構實習。6年間,已經成長為部門的護理主管。就在記者采訪期間,一位長期臥床的老人因為卡痰導致呼吸困難,呂勤立刻帶著幾位護理員展開了急救。
一番忙碌后,老人轉危為安,送到樓下醫療區進一步監護。據了解,像這樣的緊急事件雖然極少發生,但應急流程、必備的救助操作每位服務師都熟記于心。
呂勤表示,他們有能力或者說有經驗去判斷這些突發的異常事件,可以很快讓老人的癥狀得到緩解,得到救治,也為醫生的一些后續搶救、治療工作,提供一些動態的病情信息。
隨著經驗的積累,呂勤在工作中總結出自己的巧思。例如將公共區域布置得更溫馨、引入寵物療愈,幫助老年人適應環境,生活更安心。
機構負責人介紹,目前,隊伍逐漸向專業化、知識化和年輕化發展。近130名養老服務工作者中,75%都是“95后”,大專以上學歷也達到43%。
銀發市場就業空間廣闊 專業人才培養加速
預計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人,2050年達到5億人。進入超老齡社會,廣闊的銀發市場也給就業帶來了廣闊的空間。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表示,養老服務師的設立就是老年服務社會化的措施之一。截至到2024年底,我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只有133.8萬人,其中,在養老機構從業人員59.7萬人,在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以及設施的從業人員為74.1萬人。遠遠滿足不了老年人日益增長的老年服務需求。
老年服務需求不僅僅是高齡、失能、獨居、空巢老人的事,而是全體老年人的事。養老服務師是復合型技術人才,要從健康與助老結合、醫療照護到社會參與、文體康旅、終身學習等方面,全方位為老年群體提供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服務。
原新表示,現在的中專、大專、大學當中,很多已經開設了養老服務專業。地方政府、專業部門、養老機構等都在進行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面對未來3到5億老年人的巨大的潛在市場,這將是一個數以百萬計百,甚至千萬計的新的職業,能夠提供巨大的就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