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筑牢國內大循環基本盤
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在一個更加不確定不穩定的世界中謀發展,要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的活力潛力,從而有效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日前召開的國務院第九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抓住關鍵著力點做強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
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而超大規模經濟體可以也必須內部可循環。我國市場有空間,市場資源是大國經濟的巨大優勢,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是全球最具成長性、最具潛力的內需市場;產業有基礎,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世界首位;創新有力度,我國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已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突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落地。
做強國內大循環,關鍵在于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增強國內大循環的韌性與活力。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廣闊的內需市場都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有力保障。上半年內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2%,比上年全年提升7.5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全方位擴大內需,要加快補齊消費短板,實施好“兩新”政策,推動經濟政策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系統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壯大服務消費、新型消費等新增長點。加力實施“兩重”建設,統籌“硬投資”與“軟建設”,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發展。
提升國內大循環的質量與層次。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自主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統籌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產能,增加高端產能、優質供給,加力破除“內卷式”競爭,鼓勵各地發揮優勢加強專業化分工、地區間協作,促進供給和需求動態平衡,以優質供給更好滿足需求。
提高國內大循環的效率與水平。今年以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推進,對集聚資源、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優化分工、促進競爭的作用日益增強。未來,要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持續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做強國內大循環,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我國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影響力。
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保持定力、立足自身、暢通循環,我國經濟將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