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需要“扎下根”(思想縱橫)
關于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是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這為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下沉一線調查研究指明了方向。調研唯有真正“扎下根”,融入基層、服務基層,才能做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調查研究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夯實基層治理根基的重要舉措。當前,廣大黨員干部對調查研究高度重視、真做真為,同時,也有個別人在基層調研中“走過場”、擺花架子,身到卻心不到。比如,有的黨員干部在基層調研時抱有“打卡”了事的敷衍心態,滿足于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與基層干部群眾拉幾句家常、拍幾張照片便打道回府,到頭來,急難愁盼的問題沒了解多少、沒解決幾個,看似忙忙碌碌卻無所作為;有的熱衷于走“經典路線”,只看“亮點”不看“痛點”,只聽“想聽的”不聽“難聽的”,自然就聽不到群眾的心里話,摸不清真問題。諸如此類的“走過場”式調研,使本應求真務實的調查研究變了味、走了調,流于形式,甚至還會加重基層負擔,疏遠黨群干群關系。
“扎下根”的基層調研才是深入群眾、真抓實干的生動實踐。“扎下根”,本意是指植物將根系深深植入土壤之中,穩固根基,以此汲取養分和水分茁壯成長。“扎下根”搞調研,強調深入基層、扎根群眾,是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為了發展、為了群眾就大膽去干”的“樵夫”廖俊波,帶頭駐村蹲點調研、把脈問診,解決了不少當地群眾最關切的問題,把石圳村從“垃圾村”變成了“明星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草鞋書記楊善洲,走遍村莊、踏遍山梁,擼起袖子和群眾一起干,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他們用共產黨人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深入基層“扎下根”搞調研的內涵和真諦:帶著真心真情融入群眾,深入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直面問題,找準癥結,以務實舉措破解難題。
“扎下根”搞調研,關鍵在于端正思想認識,從心底認識到調研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拿出實招硬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群眾心中的急難愁盼問題,小到柴米油鹽、大到生命財產安全,都是實打實的,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往往就連著比天大的民生實事。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緊盯生活小事,辦好民生實事,沒有幾把“硬刷子”是不行的。練就這樣的“硬刷子”,需要把調研作為錘煉本領的“磨刀石”,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化腳力為能力,在基層土壤中汲取智慧、服務群眾、推動發展。要敢于鉆“矛盾窩子”,既聽贊揚聲也聽批評聲、抱怨聲。多揣幾個問題、多想幾個點子,用心用腦實地走訪、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多掌握“冒著熱乎氣兒”的第一手資料,進而把“疑難雜癥”找出來,把情況摸清吃透,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將群眾的“問題清單”變成“幸福賬單”。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黨員干部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必須真心實意“扎下根”,把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末梢”。既要“身入”更要“心至”,既要“把脈”也要“開方”,既要“當下改”又要“長久立”,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贏得民心。這樣,才能拿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