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正以數字化方式走向未來
從黃帝手植柏的AI守護、兵馬俑軍陣的毫米級“數字重生”,到VR唐墓壁畫沉浸式新體驗,陜西正以科技之力跨越時空,為文化遺產注入新的活力。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即將啟幕,這些深入文物肌理的數字化實踐,不僅讓五千年的文明細節清晰可觸,更正在重新定義“永久保存”的含義——古老文明,正以數字化方式走向未來。
五千歲古柏配發“AI體檢儀”
在黃帝陵景區,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與空間智能實驗室的團隊正對《毛澤東祭黃帝陵文》碑展開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致力于完成碑文的數字化存檔。
黃帝陵保護的電子周界系統
團隊負責人馬可表示:“主要是對碑文和重點文物進行數字化建設,將它進行一個完善的數字化保存,采集主要包括整個文物的幾何細節、紋理紋路、顏色。能夠很好地完成所有的細微細節,為文物數字化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帶來價值和提供服務。”
未來,軒轅廟內36通《御制祝文碑刻》也將完成三維建模,觀眾可在線上沉浸式觀賞歷代祭祀黃帝的詩文,并查看虛擬修復后的碑刻原貌。
黃帝陵所在的黃陵縣橋山有古柏8.2萬多株,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3萬多株,是我國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柏林。其中樹齡五千年以上的“黃帝手植柏”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當前,一項融合了尖端科技的數字化保護項目正在黃帝陵啟動實施,對古柏樹,特別是樹齡高達五千多年的“黃帝手植柏”進行了全方位、高精度的數字化監測與保護。并通過毫米級三維建模,每棵古柏擁有了專屬數字檔案;周圍布設的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與樹木健康數據,實現“一樹一策”的精準監護。系統還可智能預警病蟲害和結構異常,推動文物保護從“被動搶救”轉向“主動預防”。
數字技術喚醒千年軍陣
技術人員正在為兵馬俑進行掃描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數字方艙”中,考古人員正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為兵馬俑建立毫米級精度的數字檔案。每一尊陶俑的面容、甲衣與發飾均被完整記錄,為修復與研究提供堅實數據基礎。
借助智能匹配與虛擬修復技術,殘片復原的效率和準確性大幅提升。而通過矩陣全景技術拼接生成的超高清影像,將秦兵馬俑坑內的所有遺跡,進行“毫米級”重現,相當于在距離100米以外的地方就可看秦兵馬俑身上盔甲的紋路,畫面所到之處細節纖毫畢現。
此外,秦陵博物院已建成覆蓋數千件金屬文物的庫房智能管理系統,實現了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環境指標的實時監測與調控。
未來,陶器庫房也將逐步完成數字化改造。在展示層面,數字技術打破了時空限制。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合作線上展覽《平行時空:在希臘遇見兵馬俑》,以虛擬展陳方式實現了中希文明的跨時空對話。
VR唐墓壁畫沉浸式文博新體驗
《一天下》多媒體裝置
渭北五陵原上,以北斗七星布局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與咸陽宮遺址遙相對望。在這里,數字技術正重構秦漢文明的璀璨記憶:游客可通過《一天下》多媒體裝置沉浸體驗秦朝“大一統”政治思想,或與全息投影的古人揖禮互動,仿佛聽見文物“開口說話”。“我居然和虛擬的唐代馬球手擊掌了!”來自埃及的桑英杰驚喜地說。
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的全國首個唐墓壁畫VR大空間體驗項目——《壁畫那邊是唐朝》。項目采用最新VR虛擬現實技術和大空間算法技術,融合了12K超清采樣、AI高精度三維重建、智能手勢交互與端云協同3D引擎技術,將《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等珍貴壁畫,從靜止的展品躍升為“可進入、可交互、可感悟”的鮮活歷史場景,觀眾佩戴VR設備,即可穿越千年,親身參與策馬揚鞭、接見使臣、繪制壁畫等大唐生活片段,感受人物命運與時代風華。
記者:張鵬飛、 侯強、李典晴、周杰、李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