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領袖|從習近平的幾封回信感悟抗戰精神
致敬抗戰英雄,“希望老同志們繼續發光發熱”;致信投筆從戎的大學生,勉勵他們“把從軍報國作為人生追求”;致生逢其時的青少年,鼓勵他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
一封封回信,落款皆為“習近平”。
2021年春節剛過,40余位年逾百歲的新四軍老戰士收到了熱切期待的回信。
信中那句“你們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為黨和人民事業英勇奮斗”,瞬間把英雄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14年抗戰,5000多個日夜,“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習近平敬重英雄,常在各種場合講述英雄的抗戰故事。
1937年夏,被日軍視為“眼中釘”的南開大學遭到野蠻轟炸。面對化為焦土的校園,時任南開大學校長的張伯苓說:“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
2017年,習近平在給南開大學新入伍大學生回信時,特別提到了這段歷史——“抗戰時期,許多南開學子就主動奔赴沙場,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愛國、奉獻的精神內涵”。
2015年9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幫助和支持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1942年秋,日軍征用“里斯本丸”號船押運1800多名英軍戰俘,途經舟山附近海域時被美軍擊沉。生死關頭,英雄的舟山東極島漁民傾島出動,46艘小船,來回65次,救起384名戰俘。
“2015年我訪問英國時專門講了這個故事。”2022年8月,習近平復信“里斯本丸”號船最后一名幸存者莫利之女維尼,他在信中提到,這個故事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自己“對這段歷史很熟悉,也深受感動”。
飛虎隊,是80多年前中國抗日戰場上一支特殊的空中作戰隊伍,這支隊伍的飛行員多來自美國。
2023年,飛虎隊老兵莫耶、麥克馬倫給習近平寫信。習近平在回信中追憶往昔,并向他們表達敬意。老兵很受鼓舞,說自己會珍藏這封回信,“將它傳給我們的子孫后代”。
翰墨之間,崢嶸歲月躍然紙上。
1935年,懷揣著抗日救亡夢想的“新安旅行團”踏上征途。出發時,團員14人,年齡最大的20歲,最小的12歲,全部來自江蘇淮安的新安小學。他們以文藝為武器,宣傳抗日救亡。
86年后,一封200多字的信件從中南海寄出,收件人是:新安小學五(8)中隊的少先隊員們。
紙短情長。習近平希望孩子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開創未來。
安徽潛山野寨中學,一所誕生于抗戰烽火中的學校。2023年,這所學校新考取軍校的20名同學收到了習近平的回信。
習近平鼓勵他們鑄牢忠誠品格,刻苦學習訓練,錘煉過硬作風,努力成長為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箋書言志、寄望青春。習近平說,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一次次以信傳情抒志,旨在“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