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上海“小臺北”
新華網(wǎng)上海5月15日電(記者許曉青 李寒芳)“上海有個‘小臺北’在哪里啊?”與很多初到上海的臺灣民眾一樣,臺灣青年林肖恩曾經(jīng)一下飛機就迫不及待地向身邊的親友打聽。
所謂“小臺北”是位于上海西部的一處境外人士聚居區(qū)——古北新區(qū)。2001年之前,上海內(nèi)外銷商品住房分開,按照相關規(guī)定,古北新區(qū)集中供應針對港澳臺同胞和外籍人士的高檔外銷房。
道路積水、雜草叢生、夜晚漆黑……古北新區(qū)1987年動工興建時,那一帶周邊還看不出高級社區(qū)的影子,種種“水土不服”考驗著第一批來滬的臺商,但當時新區(qū)打出的廣告語“離虹橋機場只有10分鐘”還是打動了許多人。
臺商太太汪美華說,在浦東機場尚未興建時,“距離虹橋機場近”對于許多看重便捷來往的臺商,是考量購房時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年剛到上海,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家當然希望找到熟悉的朋友,住在朋友身邊,于是本能地選擇‘抱團’,”臺籍人士Cindy說,“在臺商心目中,哪里有機場,哪里就會有發(fā)展商機,對外聯(lián)系也方便。”
1993年,臺商黃彥達的家族企業(yè)“登陸”上海,選擇的工廠地址距離虹橋機場僅幾分鐘車程。2000年黃彥達正式接手企業(yè)時,也選擇了在虹橋機場附近安家。他說,很多臺商“愛事業(yè)如家”,選擇工作、生活都靠近機場很自然。
臺商的青睞,促進了古北新區(qū)慢慢完善起來,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配套設施日臻完善:這里附近有家樂福、易初蓮花等大賣場,有正宗的臺灣鹵肉飯和珍珠奶茶,有在臺灣長盛不衰的明星小店——阿宗面線和鹿港小鎮(zhèn)、鼎泰豐等知名餐廳。古北新區(qū)因此被稱為“小臺北”,品牌效應逐年擴大。
隨著來滬臺商越來越多和上海內(nèi)外銷商品房并軌新政的實施,古北不再是臺胞在上海居住的唯一選擇。更多臺胞社區(qū)的涌現(xiàn),使“小臺北”不再成為古北的專有名詞。
幾年前來上海攻讀交通大學EMBA的臺灣媒體人楊妍蓁,最初租住在江蘇路一棟白領公寓內(nèi),后來搬到徐家匯附近,都不在古北范圍內(nèi)。
“聚居古北,其實折射出臺灣人初到大陸時略帶‘躊躇’的心理。現(xiàn)在在上海的臺灣人想得更多的是真正融入上海,變成‘新上海人’。”一名臺籍人士在上海“臺客網(wǎng)”上留言說。
上海臺商子女學校副董事長周建國向記者描述了他們學校校車每天經(jīng)過的最熱門線路:除了古北新區(qū),徐家匯、中山公園乃至七寶古鎮(zhèn)等都在線路圖上。
他說:“臺灣家庭隨一家之主的工作和孩童求學的需要而搬遷,是稀松平常之事。”
“如今大家看房子,不太在乎社區(qū)里的境外人士多不多,而是考慮經(jīng)濟實力,量力而行。距離公司近、孩子上學方便、人文環(huán)境等因素也很重要。”楊妍蓁說。
Cindy說,過去臺灣人聚居社區(qū)里“雞犬相聞皆是臺灣口音”早已變成歷史,而今在公開場合打招呼、秀幾句上海話的臺灣民眾越來越多。
“古北啊,我只是聽說過而已。”已在上海東北角楊浦區(qū)安家的林肖恩,至今沒有去過古北。一位臺灣媒體人說,隨著兩岸關系冬去春來,臺灣民眾也越來越自信,不再是“抱團的刺猬”,而像春天的燕子,紛紛飛入上海的尋常百姓社區(qū)。
[ 責任編輯:吳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