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招生難困境?臺灣教育界應放眼大陸
據臺灣東森新聞等媒體報道,又一間臺灣大學敵不過“少子化”趨勢即將倒閉,學生被安排轉校,而教職工則面臨失業。
據報道,1977年創校、位于花蓮的大漢技術學院,將于今年8月正式退場。目前共有285位在校生,其中263位接受分發,扣除162名應屆畢業生,剩余101名學生將轉至臺灣“中國科技大學”及佛光大學,繼續完成學業。
停辦潮沖擊島內學校
辦學遇到困難的島內學校還不止于此。近年來,受“少子化”浪潮沖擊,不少招生條件不佳、辦學經費不足的學校,面臨減招甚至倒閉風險。僅在今年,就已經有彰化大慶商工、苗栗大成高中、臺南鳳和高中、臺南新榮高中、嘉義協志工商、高雄高英工商等多所學校紛紛閉校,其中不乏在當地有高升學率的明星學校。近年來停辦的高校也不在少數,如臺灣首府大學、中州科技大學、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東方設計大學、大同技術學院等。
招生難,成為島內許多學校面臨的困境。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統計,2024年全年有22所學校停招或停辦,包括9所小學、1所初中、8所高中、4所高校。
“少子化”是主要原因
據臺當局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島內學齡人口和總人口呈逐年下降趨勢,臺灣人口結構面臨“少子”及高齡化的考驗。各類學校的學生總數已連續多年下降,2023年學生總數為404.2萬人,比5年前減少了6.5%,畢業生人數則減少了13.1%。有校長哀嘆,連組織接力賽跑都要不夠人數了!
到2040年,島內各年齡段入學人口都將大幅下降,小學降幅為34.9%-43.7%,初中41.6%-44.7%,高中27.7%-31.8%,大學27.8%。由此可以預見,島內學校停辦潮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民進黨當局的高壓控制,臺灣高校的科研實力逐年下滑,逐漸失去與大陸高校競爭的優勢。臺生赴陸求學人數呈現快速攀升的走勢,連大陸臺商子女臺灣也不將臺灣高校作為優先選項,更多人選擇留在大陸升學。
臺灣教育界呼吁擴大對大陸招生
面對日益萎縮的島內生源,臺灣教育界關于擴大對大陸招生規模的呼聲一直不減。自2011年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以來,陸生在臺的巔峰期曾高達4萬余人,不僅補充了島內生源,兩岸學生也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2020年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系形勢影響,大陸暫停各地學生赴臺就讀,迄今一直未能恢復。日前有消息稱,臺灣有關方面正研議讓第三地陸生來臺就學。對此,臺灣陸委會表示“樂見并配合”,但并未有實際行動。
靜宜大學監察人陳振貴表示,陸生是兩岸和平的天使,他們來臺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臺生到大陸就學,也有相同功能。他呼吁臺教育主管部門增加采認大陸高校學歷,可開放各校招收陸生、多元入學,均有利民間交流。
中國國民黨民代翁曉玲表示,受“少子化”沖擊,臺灣高校尤其私立大學非?释惺贞懮箨憣W生素質大多不錯,兩岸又沒有語言及文化的隔閡,赴臺后都能很快融入臺灣社會,希望民進度當局對陸生展現更多善意。
民進黨當局對陸生赴臺就讀重重設限
多年來,大陸方面為臺灣學生在大陸就讀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為他們提供與大陸學生同等待遇,臺生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顯著增強。與之相反的是,民進黨當局對陸生赴臺就讀進行各種不合理限制,給予不公平對待。
疫情期間,民進黨當局對陸生返臺就學進行諸多不合理的限制,如延遲陸生回臺就學時間、不給予防疫旅館補助等,處處為難陸生。不久之前,民進黨當局禁止島內與大陸10所高校交流合作,近日又將所謂“國安、機密、核心關鍵技術項目”等涉及到的學校系、所納入2025學年陸生招生管制,將教育作為操弄兩岸意識形態對立、“抗中保臺”的工具。
正如國臺辦發言人所說,在當前嚴峻的臺海形勢下,面對種種冷眼相待、冷言冷語,大陸學生為什么要忍氣吞聲赴臺就讀?他們的家長能放心嗎?民進黨當局如果真心希望陸生赴臺就讀,就應該盡快改變錯誤做法,切實保障在臺陸生的權益。
臺灣教育界應該反思,是要隨民進黨當局“抗中保臺”的招數繼續起舞,把路越走越窄;還是以開放和善意與大陸教育領域加強交流合作,走出一條兩岸學術科研振興之路?(文/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