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圍頭,做一家有溫度的臺式民宿
與大金門島相距僅5.2海里的晉江圍頭村,曾經是“八二三”炮戰的主戰場。隨著兩岸堅冰逐漸消融,圍頭村有100多位姑娘相繼嫁到臺灣,臺灣亦有許多姑娘嫁到圍頭。圍頭村成為兩岸通婚第一村,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冤家變親家”的傳奇故事。最近在圍頭村,第一家地道臺式民宿紅娘客棧開張了,主人盧昕橙來自臺灣,為的就是做一家有溫度的臺式民宿。
此前游歷過大半個大陸,又在臺灣臺中經營了多年民宿的盧昕橙一直有個心愿——要到大陸鄉村開一家民宿。去年,她看了好幾座房舍,最后來圍頭,一眼就被這座老厝吸引了。
“看,這間紅磚厝好特別,有個‘厝內洞’(屋內防空洞)可以鉆進去。”盧昕橙介紹,老厝在圍頭村吳氏鳳文宗祠后頭,是緬甸愛國華僑吳道尊建的房子。20世紀40年代,吳道尊因逃避國民黨抓壯丁前往緬甸謀生,幾年后他有了積蓄便回鄉建厝。吳道尊要建房的地方,地上有一個土洞,這是當地老百姓為躲避國民黨軍隊飛機轟炸時挖的。吳道尊把它修筑牢固保存了下來。1958年,兩岸開始了長達21年的炮戰,這個“厝內洞”便成了周遭鄰居的庇護所。
當年作為海防前線的圍頭村,在兩岸炮戰中有近百位軍民犧牲。“這個‘厝內洞’是兩岸歷史的見證,也提醒我們和平的珍貴。”盧昕橙決定在這里落腳,續寫老厝故事。
在圍頭待了不到半年,如今盧昕橙在村里行走,一路都有鄰里打招呼。農歷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日,圍頭天后宮吃齋,村里也特意邀請她參加,村民的淳樸熱情讓她感動。前不久,盧昕橙在屋前開了幾壟地,鄰居就主動送來了南瓜苗、葫蘆苗和玉米苗。看到屋里擺放了些老物件,他們也把自家的老東西搬來。在村里擔任村史講解員的吳厚生找出了父親生前留下的屏風擺件、當地吃飯用的雞公碗等專程送來。他說:“盧老師專門從臺灣來圍頭,幫助我們搞鄉村振興,這是我們圍頭人的一點心意。”
“圍頭這么有人情味,我的民宿更應如此,而人情味也是臺式民宿最大的特色。”盧昕橙說,在臺灣,民宿沒有酒店的豪華,卻有家的溫暖。主人大都是本地通,和住客同在一個屋檐下,因一間屋子而結緣,大家一起泡壺熱茶,天南地北地聊聊天,舒服自在。她喜歡給客人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美食,帶他們去附近的私房景點,有空也會做些點心小吃來分享。
因為經營民宿,盧昕橙在臺灣就結識了不少大陸來的朋友,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她告訴記者,有的大陸朋友來民宿住了三四次,千里迢迢從大陸帶來伴手禮;有的在大陸重逢,擔心她不會用線上支付,特意幫她辦好了公交卡,還偷偷折了一張100元現金夾在下面。“這些緣分可以溫暖一輩子,這也是我決定來大陸的原因。”以前大陸朋友送給盧昕橙的皮影戲相框等,這次她也帶了過來,既是民宿漂亮的裝飾,又是兩岸情誼的見證。
盧昕橙告訴記者,目前,客棧剛剛開張,她正在努力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圍頭有八二三戰地公園,展示退役下來的大炮、戰斗機等;“八二三”炮戰的臨時戰地指揮所是旅菲華僑吳天敬建的中西合璧的毓秀樓,當年被炮彈擊中,至今仍可見彈坑;還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曾作為行香之地的圍頭天后宮……圍頭村子不大,文化底蘊卻很深。盧昕橙把村志、村史都找來讀,希望能早日成為“圍頭通”,抬手就能給客人指路。
從小跟著家里人做米食生意的盧昕橙還能做一手好菜。清明節,她特意買來鮮筍、五花肉、黑芝麻等做了臺味清明粿和住客一起分享,受到大家的嘖嘖稱贊,這讓她信心倍增。從臺灣帶來的梨山茶也讓客棧散發著獨特的氣息。盧昕橙計劃過一陣子再買一些肉質細嫩的進口新鮮鳳梨來熬餡,制作鳳梨酥。在臺中,她手作的古早味鳳梨酥遠近聞名,有不少老客戶。“我很愿意把這門手藝教給當地村民,一起來做圍頭自己的品牌。”盧昕橙說,自己把老厝一租10年,就是想落地生活,交大陸朋友,同時也想帶動更多年輕人回到鄉村。如果未來有可能,再開幾個分店,復制推廣臺式民宿,“它不一定是老厝,但一定是有溫度的,能夠溫暖旅人的旅程和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