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你的風險評估報告,本來你是不能買的,但是我可以幫你。”這是電影《奪命金》中的一句臺詞。電影中,一位銀行員工為完成“聯發金磚四國”股票型基金銷售任務,將客戶的風險承受等級從“謹慎型”直接提升到“進取型”,幫她購買了基金。而這樣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杭州一些銀行更夸張,客戶只需簽字,風險評估一手包辦,理由同樣是“可以購買更多理財產品”。
雖然統稱理財產品,根據發行機構,資金投向及風控設計不同,這些產品在運行過程中卻風險迥異。記者選取幾種典型有“奪命”風險的理財產品,并標示“奪命”指數,供投資者購買時參考。
產品類別:信托計劃(固定收益類)
產品名稱:中誠信托·證大金兔1號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0%
投資期限:30個月
根據《中誠信托·證大金兔1號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減持報告》顯示,“‘中誠信托·證大金兔1號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之投資平臺‘上海力利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于2011年4月18日正式成立,規模為8.44億元。本基金共投資7個項目,投資金額為82517.03萬元,占總資產的97.74%。”
截至該基金原定分配基準日2012年12月6日,基金在合伙企業層面單位凈值為0.7645,收益率為-23.55%。
該基金投資的7只股票分別為:廣匯能源(760萬股)、國棟建設(1800萬股)、云天化(179萬股)、遠望谷(760萬股)、常林股份(500萬股)、圣農發展(1000萬股)、西藏礦業(450萬股)。截至2012年12月6日,這7只股票的實際收益率累計分別為:21.85%、-18.43%、-24.49%、-29.37%、-57.21%、-45.21%、-46.14%。
一位投資人表示,該項目自2011年4月成立以來至2012年12月,很少有主動告知投資人項目運營情況的行為:“去年12月底,當收到證大公司寄來的減持報告,才發現投入的303萬元,只剩下234萬元了,虧損了23%。”
風險點:代銷該產品的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以“額度有限,好不容易搶到的”突出產品緊俏程度,無視客戶投資風險測評為“穩健”的風險偏好,以推測的較高收益率為賣點,忽視證券市場風險,最終導致客戶大幅虧損。
“奪命”指數:★★★
產品類別:QDII理財產品
產品名稱:美林“環球新能源”股票籃子掛鉤(QDSN08009E)澳元款
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浮動收益
投資期限:2年
根據產品介紹,產品于2008年2月成立,起步金額2萬澳元,不保本。募集資金投資于美林1年期環球新能源股票掛鉤可轉換結構性票據,掛鉤股票包括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FPL集團、威立雅。該產品首個月度投資回報期末向客戶支付固定收益,收益率為年化30%。之后每個月度投資回報期末向客戶支付收益,收益為逐日觀察計算,收益率為年化30%,收益計算前提為籃子中所有股票的收盤水平均不低于初始水平的80%。
渣打銀行表示,若產品到期虧損嚴重,銀行會采取展期方式,就是延長一個周期。但是展期之后,虧損幅度加大。最終一位客戶投入15萬澳元僅剩7000澳元,虧損幅度超過95%。
風險點: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實體經濟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對新能源的需求大幅萎縮,導致掛鉤新能源標的的理財產品嚴重虧損。產品展期之后,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再次打擊了新能源行業,產品收益率雪上加霜。
“奪命”指數:★★★★
產品類別:私募股權基金
產品名稱:豪華車品牌4S店投資基金
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100萬以上24%;300萬以上27%;500萬以上30%
投資期限:18個月
產品募集資金來源分別是優先級由投資者認購4500萬,劣后級由基金管理人認購1000萬,投資于浙江省內某地級市的寶馬4S店。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公司)出具收購意向,合伙企業退出項目并分配投資者收益。
風險點: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很多股權投資類產品是由社會上非金融機構,例如某某投資公司發行的,但是監管層面并未把這些投資公司作為金融類的機構進行監管。這類進行股權投資的機構往往對所投項目沒有足夠的風險審核和充分的盡職調查,這類機構所產生的風險也最大。產品說明中“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公司)出具收購意向”并非保證收購。
“奪命”指數:★★★★★
投資忠告:資金安全第一
按照銀監會規定,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銀行應當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從“極低”、“低”、“中等”、“較高”至“高”依次分為5級。如果客戶超過一年未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再次購買理財產品時還需接受二次評估。現實中,一些銀行理財經理或第三方理財機構推銷產品時,故意隱瞞風險,夸大收益,客戶買到的無異于一顆顆地雷。
前兩天,有個朋友問我,有人給他推薦了一款“理財產品”,投資期限2年,年收益率接近20%,能不能投?我給他分析一下:這個機構許諾給你20%的年收益率,那么意味著他們拿你這筆錢去投資必須要有30%以上年收益率的才有賺頭,你覺得眼下還有什么生意一年能穩賺30%呢?所以,這個所謂的“理財產品”十有八九是個龐氏騙局。
據中國社科院的估計,2012年,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已近30萬億元。不過,在理財市場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各種各樣的“奪命金”也開始充斥其中,隨便拿瓶酒、弄幅畫,拉個火腿包裝一下就成了信托理財產品,等到投資人捂著產品三五年到期后,發行抵押物的價格已跌得面目全非,再回頭去找發行方,發現人跑了,錢也沒了;去找銀行,銀行說,我只管代銷,不管風險。更有一些地下投資公司,連包裝都懶得包裝,直接發個所謂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高得嚇人,而且拍著胸脯許諾包賺不賠,至于募集到的錢最終投到哪里去,只有天知道了。
投資風險無時無刻不在講,但很多人還是會掉進各種各樣的“陷阱”中,究其原因,多半還是抵不住高收益的誘惑。目前銀行類的理財只有4%—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而一些風險較高的企業信用債或者房地產信托等投資產品也只有10%左右的收益,如果有一款理財產品開出10%以上的收益,就千萬要小心,以免誤入金融詐騙的陷阱。
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富貴險中求,換成理財術語就是: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
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您在投資理財時,首先要確保資金安全,學會識別并避開各種理財陷阱,在此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年齡、收入、家庭情況等,兼顧收益與風險來構建一個投資組合,以此獲得穩定收益,從而達到理財目標。